1、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4、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5、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明确(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明确: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
2、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
3、,辗转反侧,睡不着。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
4、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5、,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1、诵读,体会 2、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3、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明确: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诵读十五夜望月、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 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2、 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