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基于对《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文本考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41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基于对《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文本考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基于对《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文本考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 基于对 巴黎手稿 和 资本论 的文本考察王世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 的古希腊思想渊源探究”(编号:)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世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 摘要:异化和拜物教分别是 巴黎手稿 和 资本论 的核心概念,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对比。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发展延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逻辑方法上已经否定了异化理论。其实,异化

2、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统一。一方面,拜物教理论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使异化理论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另一方面,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拜物教理论得以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正是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关键词:异化 拜物教 巴黎手稿 资本论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将揭示

3、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视为自己的理论目的。就此而言,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可看作是马克思不同时期的理论实践成果。以往关于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关系的争论主要围绕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把握问题”展开。通过重新考察以往观点和原始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线性解读方式无法充分准确概括双方的内在联系。拜物教理论并不是异化理论的简单翻版,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中后期思想中也并没有消失或被替代。我们只有将两者置于马克思思想的总体结构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关于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关系问题的解答与疑难从范畴内涵的定义来看,巴黎手稿 中的异化概念与出现在 资本论 中的拜物教概念在表达内容上颇

4、为相似。根据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对异化的定义,人的异化状态“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劳动产品不过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个人的生产活动的总结,异化劳动的规定性自然也包括社会关系和生产活动的异化。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在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现象时,他科学地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生产者“本身的社会活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别,但马克思前后著作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内容上几无二致,两者都指向同一个社会事实 资本主义

5、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从属于异己的、独立的物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仅凭内容释义的近似就断定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可以彼此转化或还原。毕竟从叙述方式上来说,异化概念在 巴黎手稿 中的使用主要表明了青年马克思的哲学立场,而资本论 中的拜物教概念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而且,巴黎手稿 和 资本论 这两部著作采用的术语范式也截然不同。巴黎手稿 中与异化劳动搭配的常见概念有“类活动”“人性”和“人本身”等,资本论 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则要追溯到“价值形式”“社会劳动”和“交换行为”的运动过程中去。可以说,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的对

6、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问题向来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早在 世纪 年代,柯尔施就对两者的关系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他在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阶级运动 中断言:“马克思在这里称之为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 的东西,只不过是科学地表达了同一事物,即他以前在他的黑格尔费尔巴哈时期把它称为 人类的自我异化。”在柯尔施看来,异化理论向拜物教理论演变的线索从侧面揭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方法的创立过程。马克思前后两部作品的核心范畴如出一辙,巴黎手稿 和 资本论 都显现了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双重批判。可以说,拜物教的理论内容是哲学批判与经济学分

7、析的辩证统一的科学表述,资本论 中的革命性认识显示了 巴黎手稿 中异化批判的哲学形式在经济学领域的延续进步。后来的阿维纳瑞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与柯尔施较为接近的陈述,他也认为拜物教理论与马克思早年的异化理论有着发展关联,在商品的价值形式中体现出来的现实关系的颠倒,“就是马克思在 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所宣称的对资本主义过程的经济方面的一种详细研究:年在哲学上拟设的东西”。与柯尔施不同的是,阿维纳瑞强调,异化劳动的客观性和强制性在 巴黎手稿 中还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拟设”,异化理论的批判方式仍然体现为一种哲学对经济学的批在此需要强调,文中论及的对象是出现在 巴黎手稿 中的异化概念与出现在 资本论 中的拜

8、物教概念,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出现的这两个概念。有学者认为,虽然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仍然使用异化这一哲学术语,但其含义并不同于 巴黎手稿 中的异化概念。这样的观点尽管有待商榷,但出于叙述的严谨性,还是有必要作出区分。同样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早在 莱茵报 时期就使用过拜物教这一术语,在当时其他学者的著作中也存在着对拜物教观念的探讨,但这些讨论都与马克思后来在 资本论 中提出的拜物教理论大相径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廷真译,重庆出版社,年,第 页。阿维纳瑞:马

9、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张东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年,第 页。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判。只是在 资本论 中,详细的经济学研究使马克思的异化批判得到科学证明,被悬置的哲学设定才被当作一个可批判的经验事实接受下来。同时期的奥尔曼在这一问题的立场上更为激进,他甚至认为马克思在 年就已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奥尔曼指出,异化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题,资本论 实际上是一部探讨异化劳动的著作,异化劳动与商品世界的拜物教现象不过是“对同一种社会关系的不同表述”。与柯尔施和阿维纳瑞的观点相比,奥尔曼虽然也肯定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内在连续性,但他反对将异化理论

10、视作成熟的拜物教理论的初级阶段,而是认为早期的异化理论已经基本蕴含了商品拜物教的认识逻辑和思想线索。与以上观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持“认识论断裂”观点的阿尔都塞。阿尔都塞基于“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立场,极力反对将拜物教理论看作异化理论的“翻版”和“重现”。他在 保卫马克思中提出,巴黎手稿 中的异化概念是与“人的本质”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异化的含义只能被解释为“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即“非人化”,它不能等同于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阿尔都塞紧紧抓住现实的人的活动与他的本质的异化,认为异化“这个范畴同马克思是最不相干的”。他反复强调,异化范畴仍然建立在“有一种先于人而存在的确定本质”的理论基础上,而在

11、 资本论 中,马克思已经完全摒弃了对“人的本质”这一先验主体的假定,在复杂整体结构中作为最终决定因素的物质关系成为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即使异化与拜物教在内容上有着近似的表达,但两个范畴的理论基础是割裂的,那么两者自然不存在连续关系。当代学者海因里希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阿尔都塞的论证方式。他认为,马克思已经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扬弃了“人的本质”和“异化”的哲学观念,整整三卷本 资本论 从始至终“在讨论商品拜物教时完全不曾提到任何一种 人的本质”。在海因里希看来,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不是由任何先验的普遍人性(自由和理性)在历史中的异化造成的,而是马克思使用“抽象力”对现代社会劳动

12、产品的价值形式进行经济学解剖得到的结论,它的根源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双方性质之间的差异其实恰好对合了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批判,因为亚当斯密就是以交换和功利主义的普遍人性为出发点来论证劳动价值论的,而这种非历史的做法被马克思称为“编造神话”。概而言之,已有的观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对立阵营:发展演化和断裂冲突。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问题最终凝聚在关于以下问题的争论上。一方面,如果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之间确实存在思想的连续性,那么,两者之间的发展演化过程是像柯尔施等学者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在 年尚未创立他的新唯物主义方法,异化理论向拜物教理论的演变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

13、唯物主义改造以及经济学研究的支持,抑或是如奥尔曼所言“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沿着私有财产 因此也就是根据异化劳动 而进出自如”?奥尔曼认定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解释方法”在 巴黎手稿 中已然定型,拜物教批判涉及的诸多经济学论题已经在早期的异化理论中贮存着。另一方面,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必然在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之间加以取舍?倘若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是断裂冲突的,阿尔都塞是否有充分的文本依据证明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先验地设定了人的本质并以人的本质为尺度来批判现实社会?如果青年马克思确实认为有一种在历史中实现着自身的普遍人性,那么它在 巴黎手稿 中又是如何被唯心主义地设定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莫

14、衷一是。伯特尔奥尔曼: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王贵贤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第 页。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第 页。米夏埃尔海因里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 资本论 导论,张义修、房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这些学者对马克思原始文本的解读多少存在一定缺漏。柯尔施在写作时,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差异问题尚未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他自然地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看作一个连贯的整体。阿维纳瑞和奥尔曼都强调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共同的批判特性,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阿尔都塞的批判。对此,笔者认为,争论双方的理论路径皆不可取。

15、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要真正就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就必须回归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对两者的论证方法和相关概念做深入的比较研究,而文本内容和逻辑的重新解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以上问题的梳理和澄清过程。一旦马克思的原意得到清晰无误的阐释,以上的问题自然也就消解了。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化:从异化理论到拜物教理论的发展首先应该检验的是阿尔都塞的观点。因为,如果青年马克思的理论立场是唯心主义的,那么,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将极其简单。必须承认的是,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明确地谈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6、“对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复归”。在 巴黎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章中,马克思更是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包含在异化劳动的后果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将“合乎人性的人”看作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应然状态,那么它就是与现实的人的异化状态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异化”“现实的人”“复归”似乎可以看作 巴黎手稿 中异化理论的逻辑线索。而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不仅不再提到“人的本质”,他更在 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中指明:“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我们在 资本论 中找不到任何对“人的本质”的设定和描述,现实的人被看作社会关系的产物。虽然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描述能够与异化劳动的三个

17、方面 劳动产品、生产过程和社会关系 的异化相互对应,但是无论如何,在 资本论 中,“人的本质”这一神圣形象已经被马克思取消了,商品和货币的拜物教性质只是马克思从“经验本身”出发对价值形式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得出的科学论断。以上观点其实就是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他对柯尔施等人的批判至今仍颇具影响力。然而,令断裂说的拥趸苦恼的是,读者也可以在 巴黎手稿 中见到这样的论述:“我们且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根据马克思本人的陈述,他的结

18、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得出的。于是一个令人疑惑的情况出现了,马克思一方面在 巴黎手稿 中先验地设定了人的理想本质,另一方面又声明他的研究只是基于“完全经验的”对现代社会“经济事实”的分析,前后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如此论之,断裂说的拥趸无须到 资本论 中寻找论据,巴黎手稿 中就已经存在着两个马克思的对立了。其实,马克思虽然在 巴黎手稿 中使用了“人的本质”这一术语,但他并没有先验地设定一个固定的人的本质作为标准模板。马克思的确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和“自主活动、自由活动”等短语来形容人的类特性,可是结合具体语境来看,“自由”一词的含义并不同于常见的政治哲学中的

19、用法,它并不指向一种与现实存在不符的应然状态。马克思在这里将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种特性作了比较,他指出,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第 页,第 页,第 页,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他自己的生活对象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根据这一定义,“自由”的含义就应该被阐述为:人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他可以将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从而在意识中确证自己的自为存在。因此,“自由活动”在文中也就应该被看作“

20、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同义语。以此论之,“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不是其他,它其实就是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一切历史的和社会的存在都可以为这一定义提供直观的、无可争议的证明。如此一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不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和生成的过程,一切社会存在物都可以被理解为人的生命的对象性的表现和人的本质的确证。而我们一旦接受这个定义,以上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由于生产活动、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不过是在人的本质的生成过程中生成的对象性和现实性的感性存在,所以,“人与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命题不外是异化劳动的另外三个命题的总和。异化劳动的形成过程可以被这样表述,即,人的产品和活动不断转化为物的形式,现实的人在他

21、的生命的生产中遭受越来越多的与自身意志和个性相对立的物的奴役,人与人的关系依赖于物的运动形式。沿着这个思路,异化劳动当然也就被马克思看成一个可分析的经验事实了。可以说,异化概念所包含的人的本质的设定在实质上与拜物教概念并不矛盾,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马克思是否提到“人的本质”,而只意味着表达方式的不同。由此观之,异化概念与拜物教概念的规定性都是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分析,阿维纳瑞称之为“哲学拟设”的异化概念,不过是一个事实概念。阿尔都塞和海因里希对于异化理论更是有着根本性的误解,其一直强调的“人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自身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是我们还需要看到,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将商品的拜物

22、教性质描述为“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谜一般的性质”“幽灵般的对象性”。而根据马克思对人的异化状态的定义,它不过是一个在历史中发展起来的客观的经验事实,工人的贫穷困苦和资本家的贪婪无度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谜题要去破解。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以“异己的”“奴役的”“敌对的”等词语来形容人的异化状态,但他并未提到劳动产品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蕴含任何神秘性质。对两个内涵一致的范畴的描述何以出现如此差异呢?我们应该关注到马克思前后两部著作的论证重点和论证方式的变化。从这一点入手,奥尔曼观点的不足之处也将显露出来。在 巴黎手稿 中,马克思指出,他对经济学范畴的阐述研究是“对国民

23、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巴黎手稿 是一部包含了异化事实分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品,它的写作目的在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前提进行彻底的“批判”。在这里,整个国民经济学是研究对象,它的认识论立场则是批判对象。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私有财产与劳动的内在统一关系已经被亚当斯密阐明了,启蒙国民经济学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这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斯密将私有财产的存在当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所以他只是为私有财产的运动做出抽象的描述。如果说黑格尔只知道抽象的精神劳动,那么,斯密就是将劳动本身等同于异化劳动。在这个前提下,国民经济学不可能发现异化劳动

24、与私有财产的矛盾,因为它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私有财产这一事实基础上。如此一来,既然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得以产生的必需因素,国民经济学也就把异化劳动的规律作为生产活动的自然性质而加以承认。而既然异化劳动实际上不过是一个“没有必然性”的外部现象,国民经济学对它的经验性表述又何来必然性呢?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经济学不过是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罢了。”马克思从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出发,终于使得国民经济学的经验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的认识论立场显露出来,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就在于它预先假设了私有财产与劳动的统一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第 页。在国民经济学看来,私有财产

25、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马克思则认为,“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下,劳动才表现为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这一事实却被国民经济学忽视。可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描述虽然是他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一个必要环节,但在巴黎手稿 中,他对经济学范畴的描述还不直接表现为经济学批判。异化劳动作为一个经验事实概念,无论是在国民经济学还是在马克思的描述中,都不可能显示出什么超验的神秘性。简言之,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仍然是基于认识论立场来批判国民经济学,马克思分析的经济学概念与国民经济学并无根本差别。而在 资本论 中,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批判的关系与 巴黎手稿 中的情况正好颠倒过来。虽然 资本论

26、的副标题即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但依据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中的表述,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它本质上还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不言而喻地被包含在经济学建构之中。从商品这一经济的细胞形式出发,马克思发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才实现其完整的社会性质。他对商品的分析表明:“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一般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在那里,商品形式成为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从而人们彼此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商品在

27、交换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劳动产品的必然的一般形式,那么货币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天然对象。就在价值形式的形成过程中,拜物教式的社会关系随之产生,人们的社会关系相应地服从于劳动产品的形式规定性。对此,马克思总结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可以说,资本论 是以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为起点展开对资本社会特殊结构的分析,而分析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现象。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贫困”的诞生地 它超乎思维,而在现实本身。马克思意识到,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陷入幻觉,将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认作原子式的孤立的个人,并不是出于个人疏忽导致的误认,而是因为人

28、的现实关系实在地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商品和货币占有了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现实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生命的生产活动,商品、货币和资本不过是这种生产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资本才是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商品世界的运动服从于资本增殖的逻辑,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表现为它们的自在特质。马克思以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资本拜物教的神秘性质:“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也就是说,商品价值形式的形成过程并不神秘,神秘的是商品和货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在现实运动中

29、竟然映现为物的自然属性。这也正是马克思以“怪诞”“虚幻”一类术语形容拜物教的原因。资产阶级经济学就是被这些范畴的拜物教性质蒙蔽,将资本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的社会性质当成了它固有的自然性质,从而只是颠倒地表述了现实社会中经济运动的事实。概言之,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的形成过程的阐明,即从劳动产品到劳动产品的一般形式 商品,再到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的逻辑演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如果这样理解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即人的社会关系和劳动过程之所以自然地具有独立于个体的、外在的物的运动形式,是因为“物神”操纵了人们的意识(包括日常意识和资产阶级经济学),马克思恩格

30、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使得人们错误地将现实的人的关系认作物的关系,那么就与马克思的本意背道而驰了。恰恰相反,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劳动产品的社会效力还是资本增殖的必然性,都是“以当事人的无意识活动为基础的”。正如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评价:“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不是充当资产阶级辩护士的意识形态,毕竟它如实地描述了这个“着了魔的、颠倒的

31、”世界。拜物教固然是一个经济事实,但却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意识中以颠倒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事实,它既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客观思维形式”。在它被描述出来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神秘化也自然地被揭示出来。恰如考夫曼对 资本论 的评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把事实和观念比较对照,而是把一种事实同另一种事实比较对照”。可以说,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是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表述。综上所述,从异化理论到拜物教理论,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批判对象、批判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还只是发现了人对物的强制力量的屈从,并以此为论据指出国民经济学论证和结论的矛盾。这时的

32、批判可以概括为“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不再设置独立章节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而是以批判地描述它的现实基础的方式实现了对它的范畴形式的根本批判:“这种批评承认对象的客观有效性并有意义地宣称:在幽灵的社会,错误已在那里。”由此可见,马克思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深入社会事实本身,而其早期的异化理论只是将这个体现了人与物相颠倒的事实接受下来。以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为中介,马克思不仅找到了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以此说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荒谬”的原因 生产关系的物象化。可以说,异化理论向拜物教理论的跃升就

33、体现在:后者的批判对象不再局限于资产阶级经济学自身,它因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神秘性和它的意识反映的荒谬性,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如此看来,奥尔曼的观点也是不恰当的,他抹杀了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在各自文本中的定位和作用的差别。三、主体革命实践的补充:从拜物教理论到异化理论的回溯从以上分析的结果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柯尔施的观点,即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发展联系。相比于异化理论,拜物教理论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辩证法的逻辑结构也正是在此被建立起来。可以说,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成熟的科学表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尽管它强调了拜物

34、教理论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意义,但如果就此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马克思后期思想中“代替”或者“超越”了异化理论,也是不恰当的。就人们自己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物的形式这一规定来看,拜物教现象具有明显的跨阶级的普适性。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物的运动过程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凡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都会受到拜物教的影响。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只要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特定角色,其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就都要依赖于物的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化,这种物化结构不断地深入个人的意识,不仅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颠倒地反映现实,个人的日常意识也难以摆脱其影响。海因里希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

35、,指出:“工人(和资本家一样)也会在其自发的意识中陷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 资本论,高飞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商品拜物教因此,工人阶级的有特权的认识视角是无从提起的”。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与阶级理论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阶级理论在原则上不能为揭穿拜物教的神秘颠倒提供助益。由于叙述方法的限制,在 资本论 的“商品与货币”一篇,我们只能够看到“生产者”“交换者”“商品占有者”一类表述,马克思的确没有就社会关系的物化做阶级分析,只是在涉及“劳动力

36、买卖”的论述中,工人和资本家才作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出现。可是,根据恩格斯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定义出发,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应当作为阶级关系来加以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物化自然也应具有其阶级属性。拜物教效应固然适用于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但对于从属不同阶级的个人,这种物化统治必然有着不同的意义。尽管在理论上难以证明无产阶级先天拥有一种揭穿拜物教的特殊“认识视角”,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拜物教的扬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认识任务。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意识有计划的控

37、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离开实践的思维”本身不足以消灭现实关系的物化,对拜物教结构的揭秘只是消灭拜物教的一个必要前提。无论是经济学研究的“祛魅”,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自身存在方式的反思,都不足以使人们摆脱拜物教的影响。依据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二版跋中所强调的,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代表一个阶级”,恰恰是在实践中,工人与资本家的特定地位决定着他们对拜物教结构的态度。可以说,拜物教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结构的科学分析中,还在于它必须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相对于拜物教理论,异化理论无疑有着更加明显的革命倾向和实践意义。在拜物教的相关表述中,

38、工人与资本家都隐而不见,我们难以对个人活动的物的形式加以区分。而在 巴黎手稿 中,马克思将他的异化理论和阶级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先后从工人方面和非工人方面考察了人的关系的异化。既然我们已经证明人的异化状态与人的社会活动的物的形式描述的是同一社会事实,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考察不是恰好可以作为拜物教理论的补充吗?海因里希的困境不也可以由此被克服吗?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分析伊始就表明,他首先要分析的是“工人及其生产的异化”。在生产活动中,工人的现实关系和社会活动都被抽象掉了,而代表着他的存在方式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转而成为反对他的外在对象。对于工人来说,他的生产活动表现为整体的奴役和否

39、定自身的过程,他的劳动的结果与他自身相分离,导致他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被商品和货币占有,乃至于他的现实的存在对他自身来说也成了非存在。而对于资本家来说,异化的结果恰好相反,虽然他的人格在生产活动中也抽象化了,资本家也不得不以商品和货币作为他的社会活动和关系的中介,但是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异化劳动构成他的生产活动的一个要素,他本身就是他的异己对象的占有者。他占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他的抽象存在得以在现实中重现,他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表现为占有和享受。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如此论之,现实的人与异化劳动的关系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各自与

40、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而由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在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中才表现出来,那么,工人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无非就是他与资本家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以下几组联系:工人的痛苦必然导致资本家的享受,工人的米夏埃尔海因里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 资本论 导论,张义修、房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再探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丧失即是资本家的占有,工人对自身的否定即是资本家对自身的肯定,工人的非存在即是资本家的存在。可以

41、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阐明了现实的人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还将工人与非工人的异化看作这种关系的两个必然方面,从而使得对立的阶级关系被包含在人与物的关系之中。这一点正好构成拜物教理论的补充。根据“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这一定义可知,理论自身不足以破除现实社会的颠倒,拜物教理论领域的难题只有在现实主体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解答,而实践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正如卢卡奇所说,“无产阶级本身只有当它采取真正实践的态度时,它才能克服物化”。换言之,只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同处于拜物教的影响下是不够的,问题在于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特定地位与对立态度。马克思早在 年就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资本家的异化

42、是人的整体异化的两个对立方面,两者互为前提、互相生成。在这种对立中,“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这种对立的情况导致两者对于现状的对立态度:无产阶级只有消灭现实才能保存自身,资产阶级需要保持现实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以上分析表明,从生产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出发,拜物教理论的线索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的颠倒和神秘化都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中得到说明。第二

43、个方向则带我们回到青年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考察。在这里,现实生活的阶级对抗和共产主义运动表现为消灭拜物教的历史动力。从这一点出发,问题就从在理论上揭穿拜物教转向了在实践中消灭拜物教。正是在异化理论中,包含着对消灭拜物教的双重证明:一方面,工人的存在是拜物教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拜物教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才特殊地建立起来,不仅人们的活动受到物的控制,人们的意识也被物的运动迷惑;另一方面,在物的运动中,工人成为资本的牺牲,“人们越意识到它是异化,它就越成为更大的异化”。也就是说,对拜物教的批判,其意义不在于证明在无产阶级之中存在着一种能够揭示拜物教的特殊理性,而在于说明无产阶级自身在

44、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这种地位使得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出奴役自己的物质条件,持续增长的物质力量必然成为他的生存的对立面。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增殖运动越是扩大化和固定化,工人的主体性越是在物的运动中被抽象化,他对于自身的异化状态就越是直观,他对于异化的自我认识和实践态度也由此产生。“物化最终导致劳动阶级组建为主体,这主体能够扬弃这一分裂,能够有计划地在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起生产权与消费权的社会统一。”换言之,工人的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力、资本家与他自身的社会关系,也生产革命的无产阶级。这使得现存的与他们对立的一切事物都受到现实的、彻底的批判。资本增殖的逻辑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

45、但也使得现实的个人从属于对立的两个阶级。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阶级分析表明,拜物教之谜的解答在根本上是一个实践任务,工人从对异化的自我认识出发,自发地组建为革命主体来反抗现存的非人的力量的统治。而革命实践一旦使得物的运动都处于人的有意识的控制之下,商品世界的神秘纱幕也就被扬弃了。可见,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尽管马克思从对价值形式的经济学分析出发来揭示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却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第 页。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

46、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谢永康、侯振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只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政治、国家、法律、宗教等现实领域作为生产的特殊种类都受到拜物教的影响。在这些领域中,异化理论清楚地给予拜物教理论实践意义上的补充。在无产阶级中产生的彻底革命的意识本身并不以揭穿拜物教的谜为目的,它只是一种自发意识,但这种反抗现实的实践态度却真实地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依此言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才最终得以完成,而异化理论就是这种革命实践的理论表征。四、结 语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重新梳理和解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之间的确存

47、在思想发展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在,马克思早在 巴黎手稿 中就已经将人的异化状态看作一个被国民经济学忽视了的经验事实,并以其为论据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方法论立场。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又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这一事实的形成过程,使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事实根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见,无论是阿维纳瑞和奥尔曼,还是阿尔都塞和海因里希,都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误读。而柯尔施虽然把握到了异化理论向拜物教理论的转变线索,但遗憾的是,他只是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单线式的思想史解读,从而简单地将拜物教理论看作异化理论的完善的科学形式。其实,从总体性的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

48、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构性统一。就“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象不仅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昭示着问题本身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解决。可以说,拜物教理论不仅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行动的强制性,还通过分析这一物质基础的必然性揭示了它对人的意识的迷惑性。这是它超越异化理论的地方。而异化理论对比地剖析了在物的整体奴役之下形成的阶级分化和革命反抗,这恰恰以实践的方式补全了拜物教理论的“阶级批判”意义。前者使后者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后者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得以和共产主义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概言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异化理论并没有消失或被取代,它包含的阶级分析与拜物教理论具有的经济学分析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责任编辑:王云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