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歌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教法设计 诵读法和自读、点拨法相结合。学法指导 学习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质疑,讨论。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
2、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作者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
3、、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要
4、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四.分析课文 学习浪之歌(一)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不同与散文,也不同于诗歌,却又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它追求叙事描写的完整性,从表达目的来看却有着强烈的抒情性,再从表达形式上看,讲究诗一般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它有着奇特的想象,有着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更有灼烈的情感元素。散文诗是以散文的形式表达着抒情诗的内容。(二)整体感知,把握形象。 老师范读朗读浪之歌,学生听读想象画面,学生自读,小组展示。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5、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宽广博大的人间情歌。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海浪和海岸的关系,并思考这其中蕴含着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答案:“海浪”是诗人的化身,借助“海浪”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祖国诚挚的感情和热烈的衷肠 学习雨之歌(一)检查预习找同学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感知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1.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找出相关语句并回答。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
6、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爱的使者的形象。(三)品味语言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句呈现的画面等方面来谈。(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赏析:“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赏析: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
7、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 赏析: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四)感受情感整首诗歌,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五)拓展链接积累有关“雨”的诗文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由“雨”的形象,你联想到现实中哪些事物
8、或人物? “蜡烛、春蚕、父母、老师” 5.课堂练习 朗读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6.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中其他三首:,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
9、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
10、人类尚未完全领会。7.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8.课后作业借助想象,运用第一人称,写一首小诗。板书设计 浪之歌 海岸的情人 拟 海浪: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炽 人 热 杰 情 作 滋润万物 深 雨之歌 “传情的信使” 雨: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教学反思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