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诫子书时 间2016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课时课 题诫子书 试题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3、反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增强语感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1- 13题。(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3)非澹泊无以(4)非宁
2、静无以致远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作为新世纪的莘莘学子,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二)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令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3、百民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车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所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5、“过秦、汉之故都,忽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中加点词各指什么地方?6、翻译下列句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
4、以激发其志气。7、文中所说“太史公”是何人?苏辙称其文章颇有奇气,奇在什么地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8、这段文字要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还可通用吗?为什么?请简要回答。(不超过100字)9、你认为本阅读段内容可取之处与不可取之处各是什么?(不超过100字)10、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据此回答孟子和司马迁文章之所以写得好的原因。(三)(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节选自南史沈约传)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母恐其以劳生疾(2)闻其才而善之(3)及为郢州(4)宜善师之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昼之所读,夜辄诵之13、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