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不良诱惑说“不”课题对不良诱惑说“不”(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目标表述知识目标:认识到不良诱惑是可以战胜的,掌握一些战胜不良诱惑的常用方法和技巧。能力目标:提高自我控制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制订依据教材分析在学生逐步熟悉初中生活,对生命、青春、情绪、健康有了初步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他所生活、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战胜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是对学生培养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学情分析学生有什 么现会社会生活五彩
2、缤纷,充满各种诱惑。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对周围一切充满了好奇,但社会经验、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加之自控能力不强,黄色书刊,烟酒、金钱、毒品、赌博等种种不良诱惑不能自觉抵制,遭到非法侵害时缺乏抵制能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缺什 么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诱惑的危害,用正确的方法来抵制不良诱惑,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过健康安全的中学生活。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表述怎么拒绝不良诱惑助学方案初中学生处在人生的花季,充满好奇,缺乏自制力,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良诱惑,往往不知所措,稍不注意,容易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造成遗憾。所以,很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己所面临的诱惑,把握好自己,以有利于他们顺利度过“暴风骤雨”般
3、的少年期。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 学 过 程教学阶段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旧课)上一节课,使我们懂得了美好的诱惑会激励我们前进,不良的诱惑会带给我们严重的危害,我们是否能认清这些不良诱惑,并果断地对他们说“不”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我们该如何尝试对不良诱惑说“不”。讲授新课:一、 情景呈现、激趣导学多媒体播放奥德赛船长的故事和潘多拉魔盒的传说二、 你说我说、智慧火花1、奥德赛船长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诱惑了吗?他又是靠什么使船只顺利通过了海峡?2、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的后果是什么?、3、这二个事例共同说
4、明了什么?归纳: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不良诱惑是具有危害的,但是同时,不良诱惑是可以战胜的,关键看自己是否有抵制这些诱惑的能力。奥德赛船长是勇于并善于抵制不良诱惑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抵制身边的一些不良诱惑呢?(一)不良诱惑可以战胜(板书)三、 实话实说、战胜诱惑阅读课本88页材料内容,并交流讨论:1、小玉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诱惑是什么?你又能否抵制这些诱惑?2、请你帮助小玉出出主意,想办法战胜这种诱惑。(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发言)归纳: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面对的诱惑也不一样,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战
5、胜不良诱惑需要我们有勇气、智慧、信心,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战胜。那战胜这些不良诱惑的具体方法,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二) 拒绝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板书)后果联想抵制诱惑请求他人帮助避开诱因、转移视线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能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总之,不良诱惑犹如病毒,我们要拒绝和抵制不良诱惑,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四、课堂深化、及时反馈多媒体投影材料:“青蛙实验”提问:青蛙为什么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反而得以生存,但在舒适的环境中却失去了生命呢?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在我们看
6、似平静的生活环境中,却隐藏着很多诱惑我们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自己时时刻刻提高警惕,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各项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这些诱惑。五、课堂小结:六、共享体验:(多媒体出示图片,文字材料,学生欣赏图片,齐声朗读文字)不历风雨难以长成参天大树,面对诱惑我们要学会拒绝,这样我们才能成长成为快乐的小使!课堂小结通过今天我们大家的互相交流和讨论,我们懂得了如何分辨不良诱惑和怎么拒绝不良诱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还会再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些可以也非常具有隐藏性,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拥有幸福的生活。板书设计对不良诱惑说“不”(一)不良诱惑能战胜(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1、后果联想抵制法2、请求他人帮助3、避开诱因、转移视线4、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能力5、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反思与重建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1、本课力求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突出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感悟,在互动中探究知识。2、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煅炼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在生活中督促自己学以致用。同时避免使自己的教学照本宣科,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