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多民族村落文化研究”(22XMZ032)。作者简介:苏勋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银兵,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勋强 李银兵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明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最大特点和优点进行科学叙事,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以及三者的整体性属性来显现。具体
2、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以事实、规律与行动三要素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真理性内在本质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以凸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人民中心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诉求;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实践自觉,在厘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联式与串联式发展过程、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心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源泉。真理力量、价值道义与实践旨归,形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和实践功能。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中国式
3、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结合,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表征。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民中心论;实践自觉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23)02-0020-0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明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破解“后发现代化之困、外铄现代化之困、被迫现代化之困和精英现代化之困”2中脱颖而出的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苏联
4、模式现代化的立体而全面的现代化;是走“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3的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特征及意蕴,无不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涵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应地,对其研究也成为一项重大学术命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真理、价值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叙事-21-QINGHAI SOCIAL SCIENCES-21-QINGHAI
5、 SOCIAL SCIENCES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这表明,要充分认识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应从马克思主义这个党和国家根本指导思想入手,从理论视角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才能全面、真实、立体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基于此,与当前学界把关注重心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科学内涵、丰富实践及重大意义上不同,本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以及三者整体性属性进行探析,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背后潜存着的真理力量、价值
6、道义和实践意指。一、真理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4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其真理的力量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其始终站在人类真理、道义的制高点和实践的最前沿。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5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
7、思提出的科学思想并不在于要设计一种假说,而在于提出一个有别于描述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构想,即透过表象获得有关深层次本质的科学真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去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由此可见,事实、规律与行动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三大结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起,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生,因人民的实践而发展壮大。理论的深处是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因此,事实、规律与行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三大要素,不仅是人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真理性内在本质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面向,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真理性本质的关键要素,还是奠定中
8、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客观事实而成的现代化。罗荣渠指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明形式。现代化具有广义现代化和狭义现代化之别,现代化理论的产生与马克思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6。由此可见,现代化主要涉及经济、政治及文化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因马克思主义而起。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其理论的形成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其实践的开展更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连,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真理性存在。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尊重客观事实而成的现代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事实的反思中形成的。近代以来
9、,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一部分有识之士前赴后继,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但不管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构建,都一一失败了。在经济和政治救国方案相继失败中,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近百年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7,“今日中国的问题其最内在的本质是一个文化问题”8。毛泽东也曾说:“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9五四运动之后,文化救国瞬间成了当时社会革命
10、的新向标。由此可见,尊重历史事实、反思历史主张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人民的、发展的理论,实事求是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在立足中国国情,认清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实际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22-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2-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
11、式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得到了不断稳固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在新时代得以正式确立和全面展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谐思想、忧患意识、伦理道义、生态观念及系统理论,而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社会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则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内存的文化力量。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尊重历史事实、中国具体实际及文化事实而成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客观规律而成的现代化。真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
12、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真理性存在,不仅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现代化,更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现代化。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0列宁也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11148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而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客观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超越唯心史观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深处的元动力,即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从
13、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周期性等特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具体来说,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以唯物论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核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发展。与之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基础,在辩证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主要矛盾基础上,紧紧抓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现代化,凸显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个核心和关键,把现代化一般规律熔铸于中国具体实际之中,使得现代化一般规律在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生长点。二是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
14、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而这个总特征主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具体特征和本质要求得以展现。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则用中国方式很好地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谁领导、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战略问题。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属性。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无疑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确
15、证新认识新贡献。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源于行动归于行动的现代化。“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真理性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实践性存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过程性及其规律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等,无不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源于行动归于行动的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表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临着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两大任务,而贯穿于两大任务中的主题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社会条
16、件,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四个现代化”的追求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还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设定,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又与党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连接起并表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23-QINGHAI SOCIAL SCIENCES-
17、23-QINGHAI SOCIAL SCIENCES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立体性的复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集理念、实践与目标于一体的存在,也蕴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的现代化等内容。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的五大特征、本质要求、两阶段战略安排、整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实践原则等结构要素,很好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性本质。特别是两个文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五个坚持”等,充分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烈的中介性
18、、可操作性,是源于和归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具体行动。综上,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以事实、规律及行动为核心要素,在遵循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历史与逻辑等辩证关系中,很好地体现出真理性内在本质,展现了其具有的中介性枢纽功能。真理需要价值来推动,价值需要真理来保障。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13因之,作为真理性存在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必将产生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二、价值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中心
19、论真理和价值作为反映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范畴,真理强调客体和客观性,价值侧重主体和主观性,两者都统一于实践之中。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属性,也有着主观能动性特征。这就要求,实践活动必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就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其在实践中“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11314,且对于任何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毛泽东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4,习近平也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5。因此,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
20、落脚点。而 14 亿人的整体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谐的现代化、全面的现代化及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无不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立足于真理的制高点,占据着价值的制高点,开创了文明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基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党领导人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切都是为了践履党的初心和使命,一切都是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言之,人民中心论,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伦理道义上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最大标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诉求。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目的的现代化
21、。在义务论伦理学思想中,康德以普遍立法、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为道德律令,把人的自由放在理性基础上,确立了以自由为规定的人自身是最高的价值目的。虽然康德的自由论伦理思想割裂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遮蔽了个体与类的区别、忽略了道德义务的层次性及片面强调道德动机而忽视道德结果,但他开启的对人的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却一直受到后来学者的关注。就马克思主义来说,不仅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6,也把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作为根本价值目标。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气势,抒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气场,走出了一条以人为目的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
22、逻辑超越资本逻辑,把人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17,而“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18。在西方现代化中,资本以物的形式掩盖着其物背后的人与人关系,把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关系归约为资本关系,并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及资本拜物教中把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而超越资本逻辑的人民逻辑,是建立在以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最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逻辑。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人民实践为核心,以人民发展为最终目标,充分展现出人民是现实-24-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4-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的、历史的、实践的
23、、具体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者。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利益为旨归,促进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物质充裕和精神富裕基础上的产物,“美好”一词带有十分强烈的伦理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为物质基础、政治现代化为政治保证、文化现代化为智力支持、社会现代化为社会条件及生态现代化为发展前提,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中,不断促进和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9民生就是最大的福祉,民生也是最大的政治。综上,理论逻辑和实践指向都说明了中国式
24、现代化是以人为目的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发挥人民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化。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形成,很好地说明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表明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要求在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人民的主体精神和推进人民的主体
25、实践。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在牢牢树立“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中,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最大力量。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增进民族认同和加强民族团结,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唤起各族人民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勇气和决心。第二,运用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
26、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在于人民当家作主。相对于西方民主的虚假、狭隘、金钱性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实、广泛、全面性则能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积极调动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第三,实现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目标也是过
27、程,是理论也是实践、是原则也是路径,是方向也是行动。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必由之路和目标使命的共同富裕,无疑和人民向往的方向目标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说,实现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契合人民奋斗目标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因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实现共同富裕,是党从思想、行动和目标上去引导和引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主体性的集中体现,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发挥人民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类共同发展为旨归的现代化。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
28、含了民族复兴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人类社会发展逻辑,其历史性意义可以从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三重意义叙事中得到全面阐释。”2123中国式现代化虽以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其最终的道路旨归则是放在人类共同发展之上。习近平指出:“政党作为推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22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作为学习型、服务型、使命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在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未来、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不断增强人民谋幸福的能力上,充-25-QINGHAI SOCIAL SCIE
29、NCES-25-QINGHAI SOCIAL SCIENCES分展现出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和负责任的大党所应有的气度、视野和情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把世界人民连接在一起。这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交往实践理论、共同体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也彰显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而又现实地体现在国际事务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还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单向度的文明走向真正文明的过渡。这为解决西方现代化所衍生出的困境、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难题、发展中国家
30、坚定文化自信及探寻本土化发展道路等都提供了借鉴。总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文化多样化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无疑有利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和增加世界人民福祉。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23在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反思中,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民逻辑之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
31、中,促进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人民中心论的最高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伦理上的最好概括,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最高价值引领。三、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4有学者总结道,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文明与野蛮、西方与东方、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模式,开启“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终结“文明冲突”和“文明终结”的西式诳语,宣告人类文明进步永无止境25。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
32、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26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有别于既有现代化的特点,无疑与中国式现代化以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走并联式发展过程、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息息相关。在认识、分析及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这些矛盾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和价值性不仅得到证明和证实,中国式现代化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首先,以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法的科学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即坚持
33、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产物,在其实践中很好地坚持了上述立场观点方法。就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法而言,唯物辩证法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根本方法。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辩证法实现有机结合,集中体现在正确看待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和其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上。相较于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总体呈现出以“技术理性”“西方中心论”“文明终结论”为特征的现代化,苏联模式现代化表现出以“集权政治体制”“集中经济体制”“高度划一的文化体制”为特征的现代化。以上两种现代化在实
34、践方法上明显带有形而上学色彩,且在形而上学方法指导下,两种现代化的最终结果或是引发实践中问题丛生,或是导致现代化实践被终止。正如有学者所说:“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最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独立、摆脱贫困与摆脱依附之间的关系问题。”2130而关系的处理与其说是实证性的操作问题,倒不如说是一种方法论运用问题。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着现代化一般规律,也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在全面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基础上,特别是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等矛盾关系中,中国式现代化着重凸显-26-青海社会科学2023 年第 2 期-26-青海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
35、学2023 年第 2 期2023 年第 2 期了现代化的“中国式”和开创文明“新形态”这两个重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超越了“依附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身封闭式发展”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创了一种既兼收并蓄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法的科学性。其次,走并联式发展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的独特性。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7这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
36、国要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前,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依次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及用时长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后进赶超”,则必须走并联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当然,在并联式叠加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机械地遵循叠加式发展方式,而是在叠加式发展方式基础上,不断强调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步骤性,充分体现出并联式发展过程具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比如,在台阶式发展路径中,我们不仅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也有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37、到党的十五大勾画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三步走”蓝图、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程中的两个阶段安排。同时,在并联式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进一步凸显出了并联式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14 亿多人规模巨大的整体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现代化,则是对并联式发展过程深层次结构的表征。此外,并联式发展过程的背后逻辑告诉我们,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是一条,而是存在无数条;现代化发展轨迹可以线性,也可以立体性;现代化实践手段接受单一,更倡导多元;现代化实践成果造福本国,也谋福人类。总之,在唯物辩证法的指
38、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并联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最后,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结果的融通性。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含义充分指明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前途命运上的联系性,也点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正如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目标放在共产主义,进而用共产主义来引领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实现人类彻底解放一样,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目标虽是立足于中国人民对美
39、好生活的追求,却放眼于世界各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目标的长远性、层次性、人民性及过程性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结果的融通性。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开辟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给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也给像中国一样正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机遇期或需要民族振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振了信心决心,传递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另一方面,世界现代化带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当前,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以分工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经营全球化为主要表现的全球化飞速发
40、展,虽然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只有建立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具备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发展,还能起到加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文化多样化的前进步伐,促进世界团结进步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功效。因此,融通中国与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灵动的现代化。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提出者贝克曾说过:“工业现代性的病根不是理性过多而是理性的缺乏、非理性的盛行。”29作为人类理性精神世界中真理性影响
41、力最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27-QINGHAI SOCIAL SCIENCES-27-QINGHAI SOCIAL SCIENCES了分析资本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重大理论、宏伟目标和崇高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固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人的现代化这个本质和要求,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出发点,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展现出了集真理性、价值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整体性属性。并且,在整体性属性映照下,真理力量、价值道义与实践旨归,形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和实践功能。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结合,是对实现
4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表征。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相结合的现代化,是追求真善美的现代化、是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和人类的现代化。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22-10-26(01).2 张新平,荆玉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审视:困境、生成与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9.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N.光明
43、日报,2021-11-17(01).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0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5.6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17.7 贺麟.文化与人生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8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 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246.9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3-1514.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11 列宁专题文集:论
4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14 中央文献编写组.毛泽东文艺论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0.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4.16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6.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8.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
45、09:88.19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20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N.人民日报,2021-08-29(01).21 唐爱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叙事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4.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47.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25 白刚.真理道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制高点 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27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5.2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3.29 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 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