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基于本课的特点,尝试采用翻转式教学、预习法、导读法、质疑法、精讲法。 学法: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
3、高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学生根据教师打造的自主学习卡,自主学习,完成“快乐搜索”、“愉悦感知”、“学而知困”等环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通过一节预习课,自学课文,完善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研讨并制作相应的PPT。 设计意图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翻转式课堂,采取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入新课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常常在梦中吹响,故乡的景,是一片温柔的云,常常在记忆中徘徊,故乡的人,是一段难忘的情,永在心中停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鲁迅先生所做的“一首为故乡而唱的颂歌”!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
4、作用,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快乐搜索 学生课前预习搜索,小组制作PPT课堂展示展示,并能通过提问全班进行补充完善,了解更多信息。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简介和背景再现) 设计意图本环节交给学生,学生搜集、制作、展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愉悦感知 1【字词积累】这一环节由指定小组PPT展示、辨音辨义。本组书写最佳的同学进行易错字的规范书写板演。 温馨提示:注意字音字形,(在课堂上把易错的字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然后组里互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另外学生更易于接受同龄人的指导和建议。这样对于难写易错的问题更有效的得到解决
5、。 2【合作共享】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写下来,我们一起交流(请从内容方面、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语言方面、主题思想等方面来梳理) 多个小组展示提问补充,将自己小组研讨的内容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在预习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小组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提升,使其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生课堂”. 学而知困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疑问呢?写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合作质疑答疑环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课堂帮助学生梳
6、理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在课内探微环节中解决问题。 课内探微 【释疑解惑】 教师课前问题预设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色如何? 为什么要写平桥村的生活,特别是1-3段? 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这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偷”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小说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似乎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应当怎样理解? 将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主要疑问难点抓要点板书。全班答疑、教师答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学生质疑答疑的基础上点评、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特别要针对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这一重点进行细挖深究,对于文章的主题教师要
7、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上进行点拨提升。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随机生成,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总结 田园牧歌般的温情,正是作者的精神“返乡”,在都市里迫于生计辗转奔波的我,忆起往日生活,景色越是美丽醉人,乡愁越是浓烈欲滴。迅哥儿、双喜、阿发的朗朗笑声,不是回荡在故乡小河的上空,而是敲打在我的心上。 开心练笔 这是鲁迅先生坐在一艘与故乡渐行渐远的船上,唱的一首只属于那夜那人的有关故乡的颂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往往会有再也没有的人或事,景或情,让我们怅然若失,请你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设计意图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以读来促
8、写,以写来促进对阅读的深入理解。 课外冲浪 以学习本文为契机,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请从“胶州大秧歌”和“茂腔”两个家乡特色中任选一个开展语文活动,制定计划,分小组搜集资料,联系活动,完成研究报告,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出:“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推荐阅读 天窗为我唱首歌吧冬天的橡树 【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文章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能力的传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教材
9、的处理,我也一直坚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则。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充分考虑教材特点。 单元阅读要求是“阅读本单元课文,揣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但这篇文章,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结合自己的生
10、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文章特点。 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 三、在教学过程的落实上,充分引导学生参与。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堂课我十分注重让每个学
11、生全员全程参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 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相信,学生质疑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 当然,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有要求,但是学生是否认真落实没有认真的去检查,也没有去细致的去搜集学生的疑问,以致于在课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中很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的时代差异,整个教学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要求有些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