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诗词曲五首(2)课题25、诗词曲五首(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学习如何欣赏作品。3、熟读并背诵全文。重点熟读并背诵全文。难点学习如何欣赏作品。教法及教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一、 复习导入。 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 赏析赤壁1、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3、学生齐读
2、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5、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思考并提示:(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
3、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5)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6、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三、 赏析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
4、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5、思考并提示:(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5)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6、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齐读课文,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喜欢的段落。学生要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学生看图,完成下列各题。学生听题,完成填空。7、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板书设计 当堂作业背诵这首诗。课外作业预习水调歌头、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