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2、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课,本单元目标是培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感受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感受亲情。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的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3
2、、 中招考点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 必考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史铁生知之甚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他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力的训练,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二、 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能借助资料,介绍作家作品,识记生字词。(2)通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能通过参阅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
3、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诵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里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的无限的遐想,也许让我们产生某种莫名的感动。作家史铁生讲述的发生在秋天里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散文名作秋天的怀念(课件出示课文题目及教学目标)。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要求: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4、方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标注。 时间:5分钟自学检测一1、作家作品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2、读准加横线的字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3、解释下列词语。侍弄:经营照管。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絮絮叨叨:形
5、容说话啰嗦,唠叨。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自学指导二内容:课文要求:独自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我”的暴怒无常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3)、面对我的暴躁,母亲的表现怎样?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方法: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思考上面问题。 时间:15分钟自学检测二(1)、课文哪些情景紧扣“秋天”二字? 树叶飘落、菊花开放。 (2)、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样了呢?“我”的暴怒无常体现在哪儿?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 性情暴躁,脾气很坏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6、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3)、面对我的暴躁,母亲的表现怎样?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三、合作探究 文章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述、生机勃勃的景象,驱除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四、 拓展阅读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
7、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深受苦楚的母亲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
8、强的儿子;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看花”为线索,回忆了三次看花的经历:第一次,母亲要带 “我”去,“我”没答应;第二次,“我”答应了,母亲却不能去了;第 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借此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六、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D ) A、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复去 B、沉寂 捶打 憔悴 泼泼洒洒 C、瘫痪 决别 焦躁 絮絮叨叨 D、领悟 创伤 脾气 暴怒无常2、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亲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的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的愿望。情景导入,把学生带入秋天,引起了对秋天的无限遐想,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能快速搜集查阅有关作者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流利的语言阐述作答。学生能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恰当解释词意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说出作者情感。一般的答题思路:1、 申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2、 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信息。3、 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4、 根据题干,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