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芦花荡》说课稿
前言:语文整体建构学段知识树介绍: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各种文体知识和写作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相互转化。在整体构建的指导下,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以人的发展为本,加强整合优化,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开发“大语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总体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分析《芦花荡》所在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整体内容。
说课内容: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资源开发”七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
《芦花荡》是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六篇文章有新闻、诗歌、小说、通讯、书信等。虽然体裁不同但都与战争有关,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这篇小说,在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特定的历史事件。学生阅读后,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学习要求: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学习小说要以“三要素” 作为切入点,在环境和情节中探寻人物性格,感知人物。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习本文就要抓住三要素。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都德的《最后一课》,了解小说的相关知识(链接《最后一课》的相关学习内容)。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鲁迅的《社戏》中进一步运用“三要素”感悟小说。平时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做小说类文章阅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链接初一要求阅读的书目封面)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小说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模式 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方法,体味感情并实际应用,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的指导思想,在讲授小说这一文体时,采用“六步教学法”:读——感——品——悟——拓——仿,即朗读文章,整体感知,品读文本,领悟主题,拓展训练,仿写提升。
四、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并运用分析本文。2、赏析 “老头子”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3、寻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从“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
重难点分析:重点:1.体会故事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英雄性格,感悟真善美。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 优美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分三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习小说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第三课时,感悟主题,拓展同类小说训练《荷花淀》。
现以“第二课时——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说课。
人物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本文老头子所活动的芦花荡是一片优美寂静的苇塘。文中许多具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对体现人物性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见下图
(一)寻找全文景物描写的句子,5分钟(学生活动)
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明确并有感情的朗读。
(二)赏析。10分钟(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鉴赏。
2、批注式点评,在课本空白处做好批注。
3、结合老师所给句式来做。
我喜欢文中————这句景物描写,因为它运用了————来表现————。
4、自由赏析。
(这一环节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修辞来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三)教师以两处为例讲解作用。6分钟(课堂预设)
a.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b.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 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四)试评其他几处景物描写的句子。6分钟(学生活动)
(五)明确其他句子作用。5分钟(课堂预设 师生共同活动)
1、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老头子撑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乡夜里的幽静。为下文发生的不平常的事作了铺垫。
3、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衬托了老头子因大菱受伤而痛苦自责的心情。飒飒的风响正像老头子不平静的心。
4、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描写闷热天气,渲染既平定又神秘的气氛,为后文写鬼子洗澡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反衬鬼子的残暴。
6、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描写平静水面,渲染平静气氛,反衬不平静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一场激烈的战斗发生。为老头子消灭敌人交代环境,埋下伏笔。
(六)总结景物描写作用。3分钟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 烘托人物心情 4. 反映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这是解决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通用工具,也是中考的考点。
(七)拓展训练《荷花淀》。10分钟 (用学到的通用工具解决问题)
a.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营造了一种宁静、凉爽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下文发展做好了铺垫。)
b.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荷花淀的美,衬托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七、资源开发
意图和目的:
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语文及语言类学科解决问题的统一工具,既要体现人文,又要掌握工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节课资源开发建议:1、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及中考考点要求这一环节可以开发课程资源,也就是运用“小说环境描写作用”这一通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
分别举例如下: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泽西岛了。
作用: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散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作用: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渲染气氛。
报告文学《亲爱的爸爸妈妈》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作用: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四个短句,放慢速度,感受无限悲哀的氛围。
古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作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世界。衬托人物心境。
古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作用:一派明丽的早春景色,为下文送别渲染气氛。
英文《青海湖》
As we are getting closer to the lake,you can see some fields of rape flowers flesh by your both sides and the road also becomes broader. The flowers are bright and glowing, so as telling you that the lake is not far any more.
作用:你可以看到一些领域的油菜花和双方的道路也变得更大,花是光芒四射的。表现了一路上景物的美,衬托我们去青海湖时愉悦的心情。
经过资源开发,证明在各种文体中都能运用这一通用工具解决问题。
2、站在语文学科总特点高度上可以开发相应课程资源。各学科相互关联,精髓互通。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点和其他的语言类学科相似,我们可以将语文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在最大程度上扩大语文的外延,形成“大语文”。
“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于漪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