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河中石兽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0413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河中石兽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河中石兽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4课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相关语句;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 2.学习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圮(pǐ) 棹(zhào) 木杮(fèi) 铁钯(pá) 湮(yān) 啮(niè) 溯流(sù) 臆断(yì) 欤(yú) (2)古今异义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②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看(文字)] ③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④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4)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①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②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介词,像) ③如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2.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文学家、学者。其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3.背景探寻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他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即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三、整体感知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①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②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 ③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应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二、文本探究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写,也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此书虽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黑暗。作者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文章“雍容淡雅,天趣盎然”,语言奇妙而引人入胜,所以每脱稿一章,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2.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