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20课讲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有幸得到张老师信任,承担本次八年级下册11——20课的备课工作。借此机会将我对长春版语文教材八下后十课的理解和语文教学的心得与大家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在本次备课中,我主要想结合八年下后十课内容,从教材的研读和处理角度谈谈我的思考和一些具体做法。
《岳阳楼记》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此文已经遇过数次,每每差强人意。所谓“写法好讲,景物易绘,但情怀却难以令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每次提到范公的“人格美”,看着学生公式化的摇头晃脑,心中总是一片唏嘘。例览名家实录,往往只注重对作者“致君泽民、先忧后乐”的阔大胸襟的称扬,以及对该文“造物矜庄、润色宏丽、声调清越、气色苍浑”的艺术特色的赏析,而对其文中所表达的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则言之不多,对其规劝他人的语言运用艺术更是罕有提及。我私下想来,若以此为切入点,学生应更易于接受。下面是我的一点分析,仅供参考。
要讨论《岳阳楼记》的规劝艺术,首先须弄清其写作目的。现在通过“百度”等一些搜索引擎看到人们谈及此文,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那高迈的平生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他那高超的文章结撰艺术,而对他真正的创作目的和文章的主旨反倒冷落了。
实际上,在《岳阳楼记》开篇第一段,作者就交待了写作缘起:“(滕子京)乃重修岳阳楼……属余作文以记之。”也就是说,《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之事而作。但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借题发挥,目的不在重修事宜上浓墨重彩,也不着意于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而在于对滕子京的规箴和劝慰。这从文末“微斯人,吾谁与归”就可看出。近人毛庆蕃曾指出:“扫尽迁客骚人所谓岳阳楼者,而独以赠人以言之义出之。尤难其赠人以言者,乃平生之志也。”
因此,清人过珙谈到《岳阳楼记》时就鲜明地指出:“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尤妙在入后忧乐一段见得惟贤者而后有真忧,亦惟贤者而后有真乐,乐不以忧而废,忧不以乐而忘,此虽文正自负之词,而期望子京隐然言外,必如是,始得斯文本旨。”
既然范仲淹旨在规劝,那他是怎样使“负大才,罕受人言”的滕子京转变观念的呢?
一、 迎合秉性,选择恰当时机,对症下药
规劝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不然很难达到规劝的目的和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范仲淹规劝滕子京,选在他“重修岳阳楼”并“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时候,颇为恰当。
范仲淹的后人范公偁在其《过庭录》中论及此事,也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其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子京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这一则记载证明,作为滕子京挚友的范仲淹非常了解滕子京,他知道滕子京虽然在岳州励精图治,但是心中被贬之时的抑郁不平之气却依旧满怀,一旦有了功绩就会张扬在自己的才华和政绩,来证明自己的“怀才不遇”。他心中一直为此而隐忧,但是他又了解滕子京其人“豪迈自负,罕受人言”,如果不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很难取得效果,。滕子京的来信,让范仲淹意识到,劝说的时机来临了。他之所以如此认为的原因有二:首先,并非自己主动劝说,自然不存在说教的意味,不至于令滕子京反感;其次,从重修岳阳楼的举动肯定他的成绩,再进行劝说,易于被滕子京所接受。
因此,为了达到劝说的目的,范仲淹没有像一般的题记文那样,费笔墨于叙述岳阳楼如何颓废、作何增修等等,而是别出心裁,将此情况一笔带过,直接迎合滕子京“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极力称颂其贬官岳阳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不凡政绩,在赏识中满足了滕子京尚气自任的心理需求。而滕虽“谪守巴陵郡”,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因贬谪而“愤郁颇见辞色”之意则蕴涵其中。这样,巧妙地避免了因正面劝导而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同时,通过褒扬,使贬官后内心一直愤郁不平的滕子京得到了安慰,这就为进一步的规劝奠定了心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 缘情设景,运用巧妙的方式,借客形主
劝说的巧妙,不是摇唇鼓舌,花言巧语,劝说的关键是真诚,诚则生巧。范仲淹规劝滕子京可谓是一片诚心,以同为受贬之人的情性体现出来,在“记”中自然把“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优劣,寄褒贬,寓规劝,方式及其巧妙。
按照作记的常格,作者先交代作记的缘由。然后作者有意使“谪守”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强调了滕子京的政绩,肯定了他虽处逆境,但“不以己悲”的品格,这种交代,既不是阿谀之辈的逢迎,又不是落井下石之人的暗讽,这是对朋友的真正理解和劝慰,令滕子京顿生知己之感。“同年”的友谊,相同的被贬谪的经历,真正的理解,诚挚的抚慰,自然令滕子京对范仲淹的规劝欣然接受。
写洞庭湖全景,也是作记的需要,但是作者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这种写法又与其它的“记”这一体裁的文章大有不同,在这一点上,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的魏文才老师在《四“记”有景,景景不同——〈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写景之比较》一文中有更详尽的解读,原文载于《学术研究》2013年第9期203页,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在会后阅读,小文不长,却颇为有趣,此处不再赘叙。
作者在描绘洞庭景致之时,以虚笔轻轻带过,并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并极力进行渲染。此处作者对景致不够写实的描绘,过于夸张的渲染,很多同仁认为是范仲淹并未亲眼得见的缘故,我想,这诚然是一部分原因,但这种极力渲染更主要的作用却是另有玄机:
首先,这两段文字,妙在作者借他方之迁客骚人,来形滕子京之人生处境。其中或喜或悲,处处从谪守着想,处处隐对滕子京。事实上,作者描绘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览物之情,正是对滕子京当时心境的入情入理的体贴与关怀。暗示滕子京以司谏谪守巴陵郡,由居庙堂之高忽处江湖之远,其忧谗畏讥之念、宠辱之怀、抚景之慨,不能自遣,乃情之所必至。这种融注于笔端的理解和同情,发乎好友的肺腑,似春日朝阳,摧融滕子京心灵深处的坚冰,使愤郁无处排遣的滕子京在情感的沙漠上见到了绿洲,得到了慰藉。这种情感的融洽,心理的认同,为劝其摆脱着意一己进退的情感羁绊,胸怀大志,心存天下,打开了大门。
其次,是使人感受到“迁客骚人”的行为未免轻浮,心胸未免狭窄。在此基础之上,再以“嗟夫”引起对“古仁人之心”的叙写,显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孰是孰非自然不言而喻,相信“才气过人”的滕子京读后自然会产生感慨。范仲淹的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深沉感叹,其中包含的恐怕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感慨,更有着太多的期许之情啊。
《岳阳楼记》一文,达到了劝慰滕子京的目的。作者明为写记,实则为规劝;记为劝设,劝乃目的,规劝的技巧,极为巧妙啊!
三、自抒怀抱,语言运用委婉,含蓄蕴藉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交错,各位老师在此方面一定比我这后进末学掌握的深刻,此处也不再强调。
我个人认为,本文在语言方面,“含蓄”的特点非常鲜明,原因有二:首先,全文自始至终都没有一句“你应当如之何”的规劝之言,这种规劝之意含而不露的蕴含在“记”中,但又能令被规劝者体会到自己当怎样去做,明确何该做,何不该做;其次,作者的褒贬含而不露。其实,褒贬是窥探《岳阳楼记》规劝信息的窗口。换而言之,作者的规劝之意,是通过对“古仁人”的褒扬和对“迁客骚人”的贬斥中显现出来的。但文中对“古仁人”的褒扬,是通过对他们行为和语言的陈述加以显示的;对“迁客骚人”的贬斥也是通过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情感变化的渲染加以实现的。褒不言褒,贬不言贬,褒贬之意隐含在字里行间,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以上只是我个人近年来对《岳阳楼记》的一点思索,确实是浅尝辄止,感兴趣的老师,我们可以在会后多多交流。有几篇论文,我个人比较喜欢,还是那句话,颇为有趣。罗列于此,各位老师可以会后自行阅读。
《浅析古典散文的美——以〈岳阳楼记〉为例》 作者:廉吉红 选自《诗文鉴赏》
《山川载不动太多忧愁,一楼承接起千古风流——〈岳阳楼记〉的美学探究》
作者:许蓉 选自《古文苑漫步》
《〈岳阳楼记〉的艺术分析》 作者:郭瑶 选自《语文建设》
《范记高千古,景色共一楼——〈岳阳楼记〉赏析》
作者:吴建华 选自《初中生辅导》
《〈岳阳楼记〉VS〈醉翁亭记〉》 作者:吴建华 选自《语文》
《名二子说》
改字命名用意深,务出己见为至文
在教授此课的过程中总感觉学生对本文的兴趣更多的存在于黑板上我几笔勾勒出的“涂鸦”,对苏洵创作此文的真实用意和真切情感理解不深。几经查阅一些同仁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和PPT,更多的也是侧重对于古代车辆的介绍和作用,外延至“大小苏”的一些经历罢了,下面我就将自己对于本课的几点想法说一说。
一、 为父为子之情,由此而出
(一)屡遭变故,情怀别寄
提到本文,就不得不谈一谈苏洵在创作此文之前的经历,为此,我查阅了曾枣庄版本的
《苏洵年谱》,摘录其中几点如下:
景祐四年丁丑(1037年)苏洵年29岁,兄苏澹卒。
宝元元年戊寅(1038年)苏洵年30岁,长子景先卒。
庆历五年乙酉(1045年)苏洵年37岁,范仲淹等因谗出知州郡,庆历新政失败。苏洵在京师。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谈及范仲淹等“分散四出”云:“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
苏洵次女卒。
庆历七年丁亥(1047年)苏洵年39岁,父序卒于家。
作《名二子说》。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苏洵在39岁创作《名二子说》之前十年间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几点:
1. 苏序向来对其子苏洵报以厚望,他的去世,给苏洵打击甚大,虽然苏洵二十七岁始志于学,却直至嘉佑元年丙申(1056年)48岁时,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才与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名动京师。也就是说,苏洵在其父去世十年间才真正发奋。因此,他将父亲对他的期望转嫁于他的子女身上。
2. 苏洵一生有子女6人,长子景先和两个大女儿早岁夭折,小女儿(苏轼之姐)后来出嫁不久亦卒。苏洵在《祭亡妻文》中说:“有子六人,今谁在堂?惟轼与辙,仅存不亡。”因此,苏洵把自己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苏轼、苏辙“两贤良”的身上。
3. 苏洵在京师亲身经历了范仲淹等人深陷政治囹圄的悲苦,他一生对所谓的“政治”畏之如虎,虽常言,但不敢涉足,如: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因此,他也一再的对苏轼兄弟二人有所隐忧。
由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苏洵对苏轼兄弟二人的一番深情和良苦用心,我想,“期望”与“隐忧”,这才是苏洵创作此文的真正目的吧。
(二)慧眼独具,文短情长
1.苏轼的坦荡刚直,不加掩饰
①苏轼在《录陶渊明诗》中云:“予常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②中表兄文与可曾赠苏轼诗云: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③苏轼“有是心必有是言”,“乌台诗案”。
2.苏辙的善处祸福,老成持重
成都尹张方平云:“长者(苏轼)明敏尤可爱,然少年(苏辙)谨重。”
“知子莫若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苏洵借“轼”、“辙”名子,希望一个避短,一个扬长,语重心长,情理兼备。
(三)学生偶提,在此别注
一次教学中,一名学生提出,庆历七年(1046年),苏洵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难道苏轼兄弟二人这么大了还没有名字吗?当场把我问住,即所谓的“挂”在黑板上。我只好灵机一动,“哎,我非常欣赏你,如果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怎么把今天的任务和明天的计划交代给大家。明天的自习课咱们开展拓展活动,就做一节辨析课吧,大家可以将类似于此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大家互相交流、探讨。” 于此,我更加体会到了“一点水”与“一桶水”的关系
课后我赶紧恶补,现在将恶补结果和大家分享:①按《礼记》上说孩子出生三月内父亲不入产房,三月后择吉日举行命名礼,父亲要当场宣布孩子名,可以是根据事先拟好的。②两汉以后有所变化,出生就起名或上私塾前才正式起名都有。③据《三苏年谱》记载,苏轼第一个小名叫和仲,取男丁行二的意思,苏辙小名同叔,而轼、辙二字在文章中同时对比出现,据此可以推侧二子不是一出生就叫轼、辙的,怎么也得苏辙出生后或二子上学时,这命名近乎预测。
二、情之所至,喻巧而言趣
(一)比喻的巧妙运用
由以上的梳理,是可以感受到苏洵对年幼二子的挚爱之情的。正是这一种情感,决定了他本文的创作风格和特殊写法。苏洵没有声色俱厉,亦没有引经据典,而是优游不迫,别开生面,以“轼”在车上的位置和“辙”与车马的关系比喻二子性格的长短,以小见大,以实喻虚,增强了文章的想象性和生动性。
(二)一波三折的妙趣
先看“名轼”的一节,开头两句竟有三折:有职——似无——实有。轮、辐、盖、轸等部件都有相应的职能,独独“轼”好像没有用处,但却是不可缺少。最后的轻轻一转,却有千钧之力,又戛然而止。对二子性格的洞悉,缺点的忧虑,未来的期望全凝聚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这一句感情四溢的呼唤之中。这一卷,不单纯是沉重的教诲,更有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妙趣。
“名辙”一节又另是一种曲折:有用——无功——结论。车辙是有用的,然而载车之功却是与辙无缘,但这种无缘,却也与翻车之祸无关,同样一波三折。我想,苏轼强调的“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创作想法应该有其父的影响吧。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只有86字的小文的一点浅见。
《三顾茅庐》
历史上的三顾茅庐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仅十数个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自己在《前出师表》中回忆此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二者应该是关于此事最为权威的记载了。后来的史书比如袁弘的《后汉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是以此为据。《三国演义》中对于“三顾茅庐”的叙述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独创和新造,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不仅塑造得更加完美、理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令人惊叹不已。我在此处主要谈两点:一为顿挫曲折的变化;二为烘托、反衬的艺术。
一、 顿挫曲折的变化
作者罗贯中在叙述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前后共使用了十三处顿挫
手法(选文中涉及3——13处):
1.刘备误以为徐庶是诸葛亮。
2.刘备再次将徐庶误认为是诸葛亮。
3.徐庶离开后,一个“道貌非常”的先生前来求见,刘备以为是诸葛亮来到,却是司马徽。
4.刘备三人第一次拜访诸葛亮,却扑了一个空。
5.刘备三人返回途中,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英迈”,刘备以为是诸葛亮,谁知却是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
6.刘备三人第二次拜访诸葛亮,听见路旁酒肆中有人作歌吟唱,其歌不同凡响,刘备以为诸葛亮必在其中,却是诸葛亮的隐士朋友石广元、孟公威。
7.刘备等人第二次来到隆中,见一少年在堂上吟歌,大有隐士之风,刘备想当然地认为是诸葛亮,却是其弟诸葛均。
8.刘备等人正准备离开,忽见一位老先生踏雪吟诗而来,刘备热切的以为是诸葛亮,但实际上却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9.刘备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得知诸葛亮确在家中,只是在“昼寝”,刘备出于尊重,只好侍立堂下。
10.许久,诸葛亮在床上翻身,刘备以为他要醒来,却又是睡去了。
11.好不容易诸葛亮醒来,却又到里面更衣去了。
12.二人相见后,刘备向诸葛亮请教安邦治国之道,诸葛亮却推辞说自己“年幼才疏,不能治政,有误下问”。
13.“隆中对”后,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但诸葛亮却说自己“久乐耕锄”,实难从命。
十三处顿挫手法使用下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诸葛亮的神秘莫测、高雅洒脱跃然纸上。
说实在的,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在第一次整理的时候,中途都多次停下来,“这诸葛亮怎么还不出现呢?” 洋洋洒洒的一个章回,谁能想到,历史上却只是十数字而已,这样的鲜明对比之下,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罗贯中高超的艺术手法。所以,顿挫,不妨可以成为本文“长文短讲”的一个切入点。
二、 烘托、反衬手法的艺术
1. 关、张二人的极力反对,反衬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和决心。
2. 刘备先后遇到的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以及诸葛亮身边的童子等人,都是乱世中的隐士,他们的冷漠和试探,丝毫没有动摇刘备的救世热情和拜请诸葛亮的诚意。
3. 崔广平等人的出现,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华。正如毛宗岗所云:“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雅;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4. 刘备第一次来隆中时在田野中遇见的那几个农夫也是用来衬托诸葛亮的。“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不读书的农夫尚且喜欢吟唱,足见诸葛亮的人格感染力。
5. 一顾茅庐的隆中景色,衬托了诸葛亮的隐士风格和入世情怀。
6. 二顾茅庐的 严寒风景,渲染刘备的无限惆怅,更显示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
选文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苏教版,语文版,长春版都有选入,历来解读之人甚多,在此处不在赘叙,浅谈而已。
《弈喻》
《弈喻》是清人钱大听的一篇随笔。对其文题的理解,人们往往说成 是用下棋作比喻。朱东润先生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于本文“题解”处说:“本文以下棋作喻,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我个人对此有一点不同的想法,在这里简单说一说,和大家共同探讨。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十分明确地论述了构成比喻所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第 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极其不相同。”而《弈喻》一文共三段,首段叙述自己下棋的经历,二段联想“读古人书”、“与今人居”时自己的过失,三段阐明为人应多虑及自己失误的观点,比喻无从谈起。
“喻”到底应该解释作什么呢?
《辞海》(语词分册)中“喻”字有三个义项:
1. 晓谕,开导;
2. 通晓,了解;
3. 比喻。
《汉语大词典》中“喻”字有五个义项:
1. 晓谕,告知,开导;
2. 知晓,明白;
3. 说明;
4. 比喻;
5. 姓氏。
《宋本玉篇》中云:“喻,俞句切。《论语》:‘君子喻于义。’喻,晓也。”
因此,结合本文的内容,我认为《弈喻》一题应当理解为,“由观棋、下棋想到的”或者
“观棋、下棋的启示”。
《〈宽容〉序》
一、文章梗概:
这是一则寓言性质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无知的山谷里,有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自由和解放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酷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受到了报应,天灾迫使他们不得不踏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出无知山谷,找到新的家园。
二、问题设置:
本课的教学者,大多以“寓言”这样的文体直接切入,或是由文中涉及到的“守旧老人”、“漫游者”、“无知者”的行为切入,我在教学中,稍作尝试,不敢说效果,算是一个探索吧。
1.“漫游者”从什么地方来?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2.“漫游者”是怎么回来的?他回来时这里是什么样子?
3.“漫游者”回来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他的经历谈一谈。
4.“漫游者”的目的实现了吗?为什么没有实现?
5.面对最终悲惨的结局,“漫游者”后悔了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6.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后,都有了哪些变化?(物质、精神、反思——不懂得宽容)
7.我们是否还需要“漫游者”?(引导学生理解“守旧老人”、“漫游者”、“无知者”的象征意义)
8.由此,推出“寓言”这样的文体,其特点,作用,自然一目了然。
9.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苏格拉底之死》
一、 本文的一个切入点初探:
可以首先向学生们展示名画《苏格拉底之死》,以对画作的观察作为切入。(题外话:在
讲解丰子恺先生的《给我的孩子们》一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进行切入)
二、 问题设置:
1.面对亲人的悲伤哭泣,苏格拉底有怎样的表示呢? (你们这些古怪的人。。。。)
2.他们古怪吗?那到底谁更古怪呢?(苏格拉底)
3.苏格拉底的古怪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古怪①:可以不死或迟死,但他毅然选择死亡并在第一时间赴死。
古怪②:居然在临死之前,大谈快乐。
古怪③:临死前的遗嘱怪
4.苏格拉底到底“怪不怪”?
三、关于结尾处“公鸡”情节的几点思考:
1.苏格拉底欠了一个名叫阿斯克勒庇俄斯的人一只鸡,请克里托帮忙还上。
2.按古希腊的风俗,人吃完药病好了之后要给这位神贡献一只鸡,以示谢意。苏格拉底让克力同给阿斯克勒底俄斯献鸡,意思是说所服的毒药是真毒药,真管用,因此,应问这位药神致谢。
3. 以上两种都体现苏面对死亡表现出的从容和淡定,将死亡看成日常小事,达到很高的境界,如金圣叹临死交代儿子将豆腐干和花生米一起嚼出火腿肠的味道;曹操叮嘱妻妾多做鞋那去换钱,漫画家小丁交代将自己骨灰撒在抽水马桶等。
4. 认为阿斯克勒庇俄斯是药神,刚好当时柏拉图生病,乞求神赐予柏健康,苏临死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别人的健康,看出其高贵品质。
这三种解释都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思考辨析的平台也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 学情与切入点的选择:
几次经历本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深深地难为了我,学生也不太容易接受。这个年
龄段的孩子更喜欢的是故事,更喜欢的是情节,我想,那就投其所好吧,谁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本文只有一件事,就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枯坐竹子前,来“格”竹子,最终以头痛不已而告终。
一个小故事,往往令学生莞尔,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几个问题即可随之展开。
二、问题设置:
1.王阳明的错误是什么?
——只是空想却不行动。(格物致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格物致知”:实地的探察,即实验。)
2.同样的枯坐,为什么“达摩老祖”成功了,王阳明却失败了?
——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华自然科学的差距。
3.“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为什么行不通?
——传统教育的弊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读书人的现状;应付今天激变的世界环境;
4.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格物致知”?
——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
5. 结合丁肇中的身份,分析其创作目的。
傅长溪老师载于《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6月刊的《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教育
与国际接轨的期盼——浅谈〈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有很多外延的观点,各位老师可以参考。
《像山那样思考》
一、 文题解读
1.谁来思考?
2.“山”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3.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二、问题设置:
1.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感初探,不必要求准确,带有疑问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更好)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3.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文中的“我”是如何看待“狼嚎”的?有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4.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5.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探究作者的创作风格)
6.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作者倡导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三、深度挖掘:
奥尔多·利奥波德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环保主义者,我们一直忽略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土地伦理观念创造者。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按照三个层次来发展的,最早的道德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两个层次的道德观是为了协调各部落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但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逐渐出现了第三个层次:人和土地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人和土地的关系却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们在习惯和传统上都把土地看做人的财产,只需维持一种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
奥尔多·利奥波德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植物和动物;而土地道德则是要把人类从以土地征服者自居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任何对土地的掠夺性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后果。
因此,本文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只是单纯的落在“环保”上,更多的是对于“土地”所代表的大自然的尊重,甚或是一种图腾式的崇拜。
《记承天寺夜游》
几番“夜游”识君面,顿挫不改磨砺坚
一、 首次参与说课大赛(24岁)
(一)导语:“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5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神品,它的神韵、神采,神情究竟在何方?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二)问题设置:
1. 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核心词是夜游,那么作者月下所见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问题——把月光比作流水所用并不新鲜,但为何此处用来却是如此的新奇?)2.鼓励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或是自己积累的有关描写“月下景色”的诗词名句,并尝试概括该诗词作者是怎样的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 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看到“承天寺”那独特的月景?(提示问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 两相对比之下,学生会很容易的得出苏轼创作此文时的心境,随即抛出“苏轼自己在文中把自己称作‵闲人′”的问题,那么“闲人”在此的含义是什么?
5. 苏轼此时只是一味的旷达乐观吗?
(三)外延拓展:
展现苏轼的诗词人生。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安居:“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But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却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他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后世评价:“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林语堂《苏东坡传》
二、 二次校内讲课(24岁)
说课比赛之后,正值学校举行校内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我根据说课内容,进一步将其
修改。
这里主要向大家出示一下问题设置:
1.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2.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3.刚才我们说了,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4.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5.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6.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7. “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8.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
9.这样看来,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作者的“清闲安逸”体现在夜游与赏月的描述中。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那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10.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同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11.结合这个背景,大家觉得作者最后说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多少感慨?
12.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在美景中寻找寄托。被贬是现实,悲凉是人之常情,但文章字里行间却流露出闲逸的情怀。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境界?
三、 三次讲课(28岁)
经历了四年多的教学生活,越来越对自己不满意,再回首《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不禁
感慨,这哪是课啊!期间,感谢省、市以及各大校举行的各类讲课大赛,为我开阔了眼界,江春老师、帮阁老师、瑞海老师、海平老师、王硕老师、崇崑老师等等几十位老师的优秀课展示给我触动很大,尤其是在听取了石馨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之后,感受更深,同为小品文,自己到底讲了些什么啊!“浮皮潦草”而已,痛定思痛,决定重讲!
(一)首先就是导语问题,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一生被贬多处,此三处最有意义,尤其是黄州。惠州儋州属于岭外,但是黄州却是中原地区,被贬黄州之时,又是苏轼生命的中期,为什么会在自题诗中第一个提及?我想,自然重要,于是,在参阅了《苏轼年谱》以及《苏轼年谱笔记》后,将导语改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论罪扣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近于流放。他因经济困难,申请城东坡荒地,躬耕求食,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的时候“东坡”之号才出现。据《苏轼年谱》考证,苏轼是于元丰三年二月初一到达黄州的,元丰七年三月移汝州命下,大约于四月七日后离开,前后共达四年零两个月之久,期间作品收录132篇。因此,这样写为了解释他的人生遭遇。可以说没有黄州贬谪就没有苏东坡。”强调了黄州对于苏轼的重要意义。
(二)问题设置:
1.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2.你为何这样认为?(介绍背景后,对表现“闲”的句子中的字词,进行详细解析,同时结合朗读指导。)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这样,问题更加集中,线索更加清晰,在对文章字词的深入解读上,至少有了一点“语文课”的意味。
四、 再次尝试(29岁)
期间,又聆听了张玉新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感觉自己浮躁之气甚重,类似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样的语言过多,若非熟悉我的学生很难理解,这样,又为学生无形中制造了难度。再改!
问题设置:
1. 同学们现在可以自由朗读全文,尝试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将我们解读过程中遇到的不解的字词标记出来,以待我们共同学习。
2.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寻找“文眼”之所在,分析文中哪一字道破只属于自己和张怀民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赏景的原因?。
3.①作者写了哪些事物?
②哪几个字将这些事物联系起来?
③“盖”字从词性上来讲,是一个副词,文言文的副词,往往都具有这样名副其实的效果,用得好,就能达到“只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原来是”,暗含惊喜之意,普通之景,非凡之情
4.月光如水的比喻本已“寻常”,但为何这一段文字有“奇崛”之论?
①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这斜斜伸展的竹柏的枝条,在月光下映照的如藻荇的影子,顿时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横斜的疏影更为机智地烘托了月色的皎洁,这种描写的角度,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
5.既然作者月下所见,皆为表现月色,你如何理解作者用“空明”二字表现月色?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几次讲解时的感悟,权作是汇报吧,特别遗憾的是,几次的修改,也未能够如愿地达到自己期望的程度,还希望感兴趣的老师在会后能够多多交流,对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记承天寺夜游〉意脉品析与教学》
作者:徐德湖 潘日堂 选自:《课文教学与研究》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记承天寺夜游〉的结构艺术》
作者:范学亮 选自:《教材研究》
《苏轼的水月境界——〈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张海沙 选自:《文史知识》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浅析〈记承天寺夜游〉用词的巧妙》
作者:许云龙 选自:《语文教学之友》
感谢这样的备课机会,能让我对教学进行思考、梳理;更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