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8658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看云识天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增长生活常识。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用谐

2、声双关来表情达意因而显得新颖、可喜。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测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见基础训练(二)说明文知识简介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做出科学的说明的文体。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

3、知识和技能。2、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3)根据写作目的:实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三、速读文本,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理解。2、扫清字词障碍。投影显示:(1)注音:鳞()波峰峦(lun)一霎(sh)间点缀(zhu)绫(lng)纱弥(m)漫月晕(yn)崩塌(bngt)3、梳理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

4、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我们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是过渡句。)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和局限性。4、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说明角度发生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写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与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具体细致的介绍相比,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形

5、象生动的比喻,试具体分析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发生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下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

6、“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姿态万千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床大棉被”,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5、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

7、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

8、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多媒体显示:(见课件)(2)云的形态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根据所学可自己绘制云彩识天气简表,老师予以总结。4、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五、布置作业民间流传着许多关

9、于天气的谚语,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并分类积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检查作业:学生展示、师生点评二、研读课文,了解说明方法1、再次研读课文,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思考,教师明确:(1)分类别说明。如对各种云的描写。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凌乱的现象组织得条理井然。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如何把“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清楚呢?作者依据各种云的形态特点、所在位置、厚薄情况、光彩现象及其与阴晴雨雪的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云的形态及其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然后又将云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分为两类说明。第一类,卷云、卷积云、积云、高层云

10、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第二类,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通过这样的分类说明,凌乱的现象就变得井然有序了。(2)打比方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3)摹状貌说明。如“阳光可以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11、(4)作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5)引用说明。如“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2、文中运用了大量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要注意什么?本文中打比方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打比方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要注意:能够准确地说

12、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三、交流感悟示例:“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留心自然现象的变化,就一定会成为第二个“竺可桢”。四、问题探究文章的说明思路非常清晰,作者是如何紧扣题目层次分明地进行说明的?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如何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

13、事物的本质: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安排得非常恰当,从而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得清清楚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六、布置作业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一些,并分类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