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难点: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一、检查预习二、 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3介绍作家、作品: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
3、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三、范读正音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度其足 ( du ) 吾望持度( d ) 履 ( l ) 遂 ( su ) 宁( nng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郑人/有欲买履者。(主谓之见停顿)而/置之其坐。(关联词
4、前后的停顿)何不/试之以足?3老师再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四、合作翻译方法指导: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A、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B、 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C、 老师巡回释疑。D、 小组汇报E、 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1) 操、持、取的意义(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3) 宁信度、无自信也2重点语句(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
5、)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3反馈交流(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置之其坐 ( ) 反归取之 (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置之市( ) 而忘操之( ) 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4复述故事,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5学生整理翻译,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笔记。五、质疑交流1 构建画面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
6、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3理解文章寓意(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示例: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2)明确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
7、成功的。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六、自主小结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我知道了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同时我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七、反馈练习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八、布置作业1在笔记上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2背诵这一则寓言。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一、复习导入 1关于郑人买履的文学常识,2重点文言实词、语句3寓意、启示二、介绍作家作品三、范读正音 1、正音涉 坠 遽 契 惑2、齐读3、再
8、读,边读边划好停顿、重音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复述故事大意四、合作翻译1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3再读课文五、质疑交流1这则寓言中,楚人最可笑的行动是什么?遽契其舟,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
9、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3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4结合文段说一说楚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的?楚人是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5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说一说它的现实意义。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示例: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
10、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六、自主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要善于变通,正确地处理问题。七、反馈练习展开合理想象,扩写刻舟求剑的故事。八、布置作业古代寓言两则【参考答案】一、1所以,用来。去,离开。舍,名词活用作动词,有居住的意思。遂,于是、就。2(孟子家)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做丧葬、祭祀一类的事情。这才真正是可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3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懂得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意对即可)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要择邻,交要择友”等。5开放性试题,扣住短文的
11、主旨即可。【参考译文】孟子小的时候,父亲过早地去世了,母亲仉氏坚守节操(没有再嫁)。(孟子家)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做丧葬、祭祀一类的事情。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做买卖和屠杀(牲畜)的事情。母亲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孩子居住。”然后将家搬到学堂旁边。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谦让进退,孟子看见了,把这些都记住了。孟母说:“这才真正是可以让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二、1、(1)仕:做官 (2)啖:吃(3)或:有人(有的人)(4)以:用来 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个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3、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都不可能全部掌握。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该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