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7037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吆喝》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吆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吆喝”不太了解,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城镇,对小贩的“吆喝”更加陌生,对于旧式的“吆喝”那几乎就是闻所未闻了,这就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所以我想,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非常必要,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或者课前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模仿一两句当地的“吆喝”,对于学生了解其作用和特点,更好地学习本课,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会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多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

2、选文章涉及不同地区独特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加上内容并非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但本文结构还是很清晰的,只要去繁从简,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句,应该很快能把握全文,感知内容。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

3、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1、 向长辈了解或上网查询过去商贩吆喝的内容和声调,能做简单的评价。2、 走上街头或集市,倾听吆喝,记录吆喝内容,并能模仿一两种。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的感情。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

4、俗;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教学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方法: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一、 导入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播放VCD)注意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己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 学生看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明确:声音响亮,吸引人,好像在唱歌;叫卖的内容合乎自己货物的特点;等等。吆喝在当时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

5、种艺术。走进萧乾的吆喝,跟着作者一起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那种艺术的魅力。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招徕(I) 钳形(qn) 铁铉(xun) 囿于(yu) 隔阂(h) 馄饨(hn)(tn) 佐料(zu) 饽饽(b) 小钹(b) 雪花酪(Io) 海棠(tng) 蘸(zhn) 兜里(du) 秫秸杆(sh)(ji) 卤煮(I) 山楂(zh) 荸荠(b)(q) 荞麦(qio) 马趴(p) 嘞(Iei)2、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

6、、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三、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的题目是吆喝,到底作者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吆喝?写了哪些吆喝声?2、本文写了这么多这么杂的吆喝声,却显得仅仅有条,一点都不散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一年四季)3、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从末段“倒还剩

7、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四、提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五、小结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一、赏析语言:1、这么多

8、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试着概括出北京吆喝的特点。(1)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吆喝,多用儿话音,有的押韵,有的采用修辞。(2)吆喝词有的直呼其名,有的告诉“制作过程”,有的体现“原料价格”,还有的告诉我们“口味 形状”。(3)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2、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明确: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

9、棍儿三分嘞”等等。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二、探究活动1听录音2、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说说自己的看法.4、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三、结语: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四、课外拓展请同学们说说本地有哪些名俗风情,重点了解“涯口飘色”。五、布置作业1.自己为小榄“炸鱼球”创造一则吆喝广告。2.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作一个片段描写。100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