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吆喝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吆喝二、授课学时:一课时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难点: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
2、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 、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北京吆喝声的情趣,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放一段带有老北京方言特色的录音或音乐,看大家是否听得出。“京片子”或者“京味儿”,比如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二)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尤利西斯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囿() 钹() 招徕() 铁铉(xun
3、) 隔阂(h)饽荠( ) 秫秸秆( ) 馄饨(hn tn)钳形(qn) 佐料(zu) 雪花酪(Io ) 蘸(zhn) 卤煮(I)2、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四)、赏析课文1、全文提到的吆喝中关于哪一类的最多?(吃食
4、)在这些吆喝中让你最想吃的是哪一种?试试你来叫卖一次,注意吆喝的特色。2、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不时借个比喻、拟人、来点夸张;不仅写味儿、还写形状、写色彩。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找出作者写的怎样唱出吆喝。3、欣赏老北京吆喝声。(五)、问题探究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
5、趴?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六)、拓展延伸1、回忆你儿时所听到过的吆喝声与同学们交流。2、现在你的身边是否还有这样的吆喝声?(七)、课堂小结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八)、作业布置1、收集现在还存在的吆喝,记录下来2、以“我们身边的广告”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