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点: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学情分析: 当今社会,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加上学生认知层面较窄. 辨 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漠视了中华文化,如:少有学生听京剧,古典名著大多不愿看,考试怕考文
2、言文等;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部分学生成为了哈日、哈韩一族;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学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1、听“古典音乐”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3、古诗朗诵二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1、中华文化的产生2、中华文化的组成3、中华文化的特点、力量、影响、4、传统美德的内容、特点及为什么要弘扬传统美德三、合作探究 体验感悟活动一:看谁说的多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2、你认为最
3、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活动三:谚语和格言赏析1、 吃一堑,长一智2、车到山前必有路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在横线上再写三句类似的格言,并谈谈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活动四:讲故事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书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课堂训练】当堂完成巩固练习【集
4、思广益】【教学后记】 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
5、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学情分析: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 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五课的重点内容。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
6、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教学准备】课件、课堂练习、学案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通过播放“红军长征”“抗洪”“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等图片,来反映中华民族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二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
7、什么?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三、合作探究 体验感悟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讨论一:鲁迅话:见课文P68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讨论二: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讨论三: 毛泽东话:见课文P70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2、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讨论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 2.情感升华 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填写表格:见课文P69 四 课堂小结 知识梳理 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伟大作用, 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做贡献。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