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致空气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所抒之情,体会诗人所寓之理。2.在诵读中欣赏品味诗歌的语言。3.感悟诗人寄寓诗中的真情,用心体味,树立珍惜生活的态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空气对于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邵燕祥则不同,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等待我们来品味。导语设计2: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如果请你以“写给”为话题,你会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发言)看来同学们谈得不仅具体,而且有自己独到的感受。但你能想到写给那看不到、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空气吗?有位诗人就写了一首现代诗
2、致空气。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摇曳() 厮守()窒息() 污浊()2生词注解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厮守:互相守着。3作者名片邵燕祥,1933年生,北京人。当代诗人。诗歌代表作主要有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等。4背景追溯致空气选自古今文学名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本诗写于1984年。“文革”期间,诗人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诵读:(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教师做朗读指导(读音、停顿、节奏、重音)。(3)学生自读。2初步把握,整体感知。(1)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谈自己的读后感。(
3、2)教师引导思考:我们日常见惯的空气,在作者笔下不仅是无色无味无形的物质吗?为什么?3诗的第1节中总括空气的特点的词句有哪些?【交流点拨】“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4第25节主要写的是什么?【交流点拨】空气对“我”的巨大帮助,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5第6节写的是什么?【交流点拨】空气与人类永不分离的亲密关系。(二)深层理解1这首诗歌仅仅是赞美空气吗?【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
4、呼唤。2“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交流点拨】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我”在经历过人生的磨难,重新“走上自由的街头”之后,空气“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以及自由生活的美好。(三)走进语言1“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掀动我的鼻翼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交流点拨】空气让我们呼吸,给我们生命,这对每个人来说似乎都没有什么可好奇的,但是诗人却说“只有你”,不肯“抛弃”“我”,这是一种对比,“光明”“人们”的离去和空气的不肯“抛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空气的无私和崇高顿现
5、在我们的眼前。“掀动我的鼻翼”,空气像可爱的精灵,在这个时候带给“我”生命的养料。“生命如丝”的最为困难的时候,只有空气“陪伴着我呼吸”,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这节中,诗人饱含深情,对空气进行赞美。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交流点拨】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作者通过鼾息,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四)走进写法1象征手法的运用。【交流点拨】诗歌以空气为歌颂的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
6、空气的“无所不在”“难寻踪迹”与亲情、友情等何其相似,空气对人尚且“厮守身边”“默无一语”,从不曾将“我”抛弃,而亲情、友情呢?所以,诗人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2两种人称的运用。【交流点拨】诗人运用第二人称,更利于直接抒发情感。第一节诗就确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第一人称也使语气亲切,缩小距离感,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诗人对空气的赞美之情。(五)走进主题这首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四、拓展延伸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空气新的意义。请你选择身边的某一事物,赋予它新的象征意义,试着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交流点拨】梅花:在冰封的大地上你灿烂微笑在凛冽的寒风里你傲然肃立从容地唱着春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