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七上17.夏备课参考【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1正音芊芊(qin) 主宰(zi) 磅礴(png b)匍匐(p f) 迸发(bng) 融融(rng)澹澹(dn) 烘烤(hng ko) 绷紧(bng)又得(di) 闲情逸致(y)2形似字正音3多音多义字二、词语积累芊芊:草木茂盛。黛色:青黑色。主宰:主管,统治。灵秀:秀美。磅礴:(气势)盛大。终极:最后,最终。匍匐:爬行。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生。滋:滋生。融融:形容暖和。澹澹:荡漾的样子。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
2、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4年6月4日语文报。四、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中心思想这篇散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2文章结构第1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3、。第23段:写夏天的热烈。第4段:写夏天的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第5段:表达对夏天的赞美。3内容简析文章第1段是一个独句段,使夏天特点的概况十分突出、醒目。作者不用“炎热”而用“热烈”形容夏天,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使人紧张的,这与“热烈”有着内在联系。紧张、急促的旋律往往使人兴奋激动,带来积极的情绪。这暗示了这篇文章既写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第2段开头用一锅水逐渐沸腾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凸现夏天的特点:芊芊细草长成密密的厚发,淡淡的绿烟凝成子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换
4、成了蝉儿的长鸣。这些变化是因为天气渐热带来的,就像开头的比喻所说,像冷水经过加热,最后沸腾了一样。写大地的夏景,抓住了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这些典型的景物来描写。其中,成熟的麦子是最能体现夏的特色的,同时它又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可以为下文歌颂农民作铺垫,所以作为重点来描绘。写了金黄的色,又写了其香味,写了其形麦浪翻滚。写麦浪是为了表现夏天的热烈。“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句话与段首的话相呼应,这句话的语意重点是“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这样写,结句说“夏天到了”,就显得很自然。这一段写“金黄的大地”
5、,“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为下边写夏天的色彩做了铺垫。所以下面一段开头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就显得顺理成章。第3段里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的色彩作比较。夏之色是中性的黄色,它是处于“冷的绿”与“热的赤”之间的一种过渡色,因为它标志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色彩的“冷”和“赤”,是抽象的,作者便用“碧波”“嫩竹”和“夕阳”“红叶”来具体地表现,使人对夏天的色彩为中性的黄色这其中的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因为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是指春,这里的“后”是指秋。“生命旺季”指有的作物已经收获了,而有的作物正在茁壮成长,甚至正要播种。也因此说这个季节已经有收获,而且还充满
6、着希望。作者又对“旺季”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麦子刚刚割过”,旧的生命已结束了,而新的生命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由上而下地写了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挑”“举”“匍匐”,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们的“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出来。写夏天作物的生长,又与春天里的生长情况相比较,又一次写出了夏天的热烈。“蓬蓬勃发”“冲刺”,形象地写出了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活力。第4段写夏天紧张、急促的旋律。“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是从侧面写夏天的紧张。这从两个方面写。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
7、是否有变化。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写“五月人倍忙”,处处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这里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这样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结句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了形象的概括。它与第三段中所说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见文章前后勾连得十分紧密。第5段就交代了这其中的原因。文章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历代文人多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
8、“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里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最后,作者直接抒发对夏天的感情: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季节。综上所述,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五、重点句子分析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是一句带哲理性的话,写出了夏季在一年四季中的地位,这也是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六、写作特色1文章善
9、于抓住特征写景,善于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2文章的语言描写生动,描摹准确,表现力很强,有些句子富有深刻的含义。七、课后习题解答(一)这里的“沸腾”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课文第2段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这“沸腾”的景象。“火红的太阳在天地间升腾”,是直接的描写;“山坡上的芊芊细草一声声地长鸣”,是间接的描写。(二)1“形成”的意思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凝成”的意思是凝结成为某种事物。就一般运用的习惯看,前者更多地运用于抽象的事物,后者更多地运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从具体语境看,“形成”和上下文的内容也不够协调,
10、“凝成”则能引起人美好的联想。2“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三)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日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同步达纲练习】(一)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不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
11、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李。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 f)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之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
12、,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1给下列字组词:2在原文找出体现“五月人倍忙”的语句。3看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_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句子。夏之色_冬之色_5下面的横线上,用相同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 f)前进的瓜秧,_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6“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是什么?7“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
13、那在地上(p f)前进的瓜秧,”运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8第2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的?9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的理解。(二)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
14、:“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上才回家,而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
15、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款。”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
16、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上,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长膘( ) 蠕动( )2根据文中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严峻:_3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4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并说出作用。5“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7“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上,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
17、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参考答案(一)1栋梁 高粱 道歉 镰刀 旋涡 淤泥2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3匍匐 蒸腾4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5那泛着红晕的草莓,那挂在枝头的葡萄。6这是一句带哲理性的话,写出了夏季在一年四季中的地位,这也是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7拟人,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们的“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出来。8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9略(二1bio r2文中指事情的严肃性。3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意思对即可)。4突出天气酷热 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5比喻 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6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