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题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然,热爱生活。二、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
2、学过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鲁迅的作品中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深刻,比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先让学生反复读书课文,再通过点拨与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2、理解题目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层次。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题目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层次。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难点理解题目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层次。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题目的意思,理清文章的层次。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二、作者简介:鲁迅(18
3、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三、写作背景简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中。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
4、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四、读准字音:确凿( ) 菜畦( ) 桑葚( ) 轻捷(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豁( ) 脑髓( ) 敛 (陌生(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人迹罕至( ) 蝉蜕( ) 书塾( ) 渊博( ) 人声鼎沸( ) 宿儒( ) 盔甲( ) 倜傥( ) 窦( ) 锡箔( )五、理解题目的含义:v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也点明了作者成长的两个阶段。v 具体而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 大致包括 “百草园”
5、和 “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六、理清层次本文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七、熟读思考:1、百草园留给“我”的总的印象是什么?第一段包含了百草园哪些信息?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明确:“似乎”“确凿”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准确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对百草园的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而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肯定语气。 2、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乐景);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乐闻);有雪地捕鸟的乐趣(乐事)。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和依恋之情。 八、课堂检测:1、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六、练习及检测题课堂检测:1、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 、 和 。本文选自 。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七、作业设计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写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