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2.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 本文重点是弄清“心声”含义,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教学难点: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这是本课的难点;初次接触小说,侧重引导他们体会心理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歌声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先请你们欣赏一段歌曲爸爸妈妈听我说,歌中唱道“你对我好,我心里都知道,我学学这个学学那个忙得
2、不得了,我的烦恼又有谁能知道,学得太多学得太杂消化不了”道出了多少孩子心中的感慨,诉说了多少孩子的心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黄蓓佳阿姨笔下的小学生李京京的“心声”吧!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题目(根据你的理解补出题目前后的空白 的心声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2、说情节(1)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 教室树林里教室公开课上。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明确: 、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
3、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3)请你根据这四个场景把本文分成四部分! 明确: 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3、说人物(1)你眼中的李京京是怎样一个少年,你最欣赏他那一点?并简明理由。(2)你是否喜欢小说中的程老师及她的做法?为什么?明确: 程老师:肯定: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否
4、定:也存在不足。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三、精读课文,赏析体会1、品语言、学方法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 教师点拨:这些描写刻画细腻、真实,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文中的心理描写,更让人觉得真切,请同学们找出有感情地诵读,认真体悟,并将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可仿照句式它用了 (写法、词等) ,表达了 心情。提示:心理描写方式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具体方法:内心独白;(我想自言自语等):梦境;:肢体,神态等间接描写、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
5、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 、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理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教师点拨: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
6、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2、探主题作者创作这样一篇儿童小说,只是想要表达李京京的心声吗?题目前后还可以怎么补全? 的心声: 。明确: “心声”的含义:(1)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2)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3)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4)作者借此呼吁社会、家庭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四、拓展延伸互诉心声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今天李京京给了我门人生启示,他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美丽,他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就让我们再次向生活敞开自己的心声吧!五、课堂小结同学们,沟通从“心”开始,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刚才又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教师,我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我定会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六、布置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开端 想读课文被拒绝 平等相待 发展 练读课文忆亲友 渴望 温暖亲情高潮 指出错误被嘲笑 纯真友情 结局 深情朗诵感师生 尊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