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植根传统——书刻艺术创新的源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741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根传统——书刻艺术创新的源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植根传统——书刻艺术创新的源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植根传统——书刻艺术创新的源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文研究ARTEDUCATIONRESEARCH植根传统一一书刻艺术创新的源泉口张明星苏晓明摘要:书刻艺术是中国古代书法一种物化的表现形式,“刻”只是其外在的表现方式,真正的本源不在于刻,而在于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文字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中国文化才是书刻的精神内核。该文旨在阐释当下的书刻艺术并非新生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底蕴,书刻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门类,传承、保护、挖掘、创新是其得以前行的发展之路。关键词:传统书刻艺术创新色彩从直观意义上看,书法是写在纸帛上的文字艺术,纸帛是其载体,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这种形式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在延续使用。但是如果仔细考察

2、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契刻文字的出现要远远早于书写文字,留给今人有证可考的大量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镌刻在兽骨上、铸造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成为今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绝佳实证,也是当下书刻艺术创作的母体和源泉。一、书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世界上古老的文字早期都与图画有关,是表意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文字也不例外。中国古文字的滥筋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象形文字的图形演化,是中国远古先民在对自然界形态观察、认知、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发展而创造出的类似图画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最初以符号的形式刻画于山崖岩石之上,这种类图画形式的文字在中国多有发现,如阴山山脉岩画、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都是远古先

3、民留下的一幅幅文字图画,是他们的思想表达。陈兆复认为:“史前的岩画是一种原始的语言,一种文字前的文字。”1 1 这种原初的文字以岩石为载体,通过图画、镌刻的形式记录了远古先民的思想,据统计,全世界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分布着岩画,最早的岩画产生于距今四五万年以前。这些远古岩画以磨、刻、敲等多种形式表现出粗扩、古朴、简约的早期文字图画,传达和表述着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生存的认知与理解。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一书在解读贺兰山华不注时代岩画文字时,深入考证了“呙”字的含义,认为“华不注时代,华族文字在(7 0 0 0 年前至4 0 0 0年前)的漫长时间中处在大谐声阶段,同音或近音的象形文字相

4、谐互代的现象非常普遍”2 1。在早于甲骨文的类文字阶段,文字的图画意味非常强。图画文字古朴深邃,原始造型意味浓厚,正是这些早期图画文字衍生出了甲骨文。甲骨文的契刻成熟度要远远高于早期的岩画,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基本特征,字形既有抽象形态又有具象因素,体现了夏商先民对实际生活的认知和总结。每一个甲骨文字就是一种史料,五千年前的先民历史都以故事的形式记录在文字之中,通过镌刻在甲骨之上而保存至今,成为今人了解古代先民思想的史书。甲骨文正是从象形文字过渡演化到抽象文字阶段的一种文字形式。在殷墟遗址发现大量的甲骨卜辞文字以刀刻的形式在龟甲、兽骨上保存至今。在用毛笔书写后还未及时镌刻的甲骨上,能够清晰看到甲骨

5、卜辞从书写到镌刻的完整过程。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完整的镌刻技法,而并非简单的文字雕刻。根据殷墟考古发现,殷商时期刻制甲骨文的刀有青铜刀和玉刀,主要由当时的“贞人”负责刻制。他们身份世袭,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社会地位较高。美籍学者艾兰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甲骨文契刻,认为甲骨文刻画痕迹边缘的角度、深度,边和角的曲度,末端抑下或扬起的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她认为笔画的横截面是U形而非V形,镌刻甲骨文工具的是玉刀而非青铜刀。根据学者赵栓的研究,镌刻甲骨文至少需要四种刻刀,即平刀、斜刀、三棱刀和锥形小刻刀。而妇好墓恰好出土了2 3件玉制刻刀,刀口也分为平刀、斜刀、三棱刀和锥形刀。由此可见,早在殷商时期,人

6、们就拥有了刻字的工具,通过工具和甲骨卜辞呈现的文字,可以看出刻字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及至春秋战国,从目前已出土的考古资料观察,文字以浇铸的形式出现在青铜器上流传至今,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而且把刻字艺术发展到了另一座高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汉字浇铸镌刻在49美術教育研究青铜器上,不仅是技术的体现,而且是刻字艺术的体现一一文字大小错落,章法随形布局、疏密有致,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艺术的成熟和浇铸文字技法的娴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同时,刻字还以印章的形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配印象征其身份、地位和官职,其载体是青铜和玉,在其表面刻、凿或铸出文字,从而使镌刻文字更为普及。从神秘的甲骨文、

7、上层阶级的青铜铭文到较为普遍的秦汉印章,汉字经常以刻字的形式出现。同时,古玺印的出现为篆刻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出土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玺印数量众多、风格各异、技法成熟,方寸之间尽显大气,是后世学习的典范。三晋玺印精美小巧,线条虽细但并不虚弱,显得挺拔有力。燕国玺印大而不空,章法错落有致,布局颇见功夫。秦汉时期,文字由战国时期的各具特色逐渐统一,汉印的大气、汉隶的古朴、魏碑的雄浑、摩崖石刻的苍茫也都通过印章、碑额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今,人们在博物馆能够看到数量众多的古人刻字遗迹,从甲骨文、青铜铭文到汉碑、墓志,均是以刻字的形态呈现的,这既是一部文字发展史,又是一部刻字艺术发展史,为今天的刻字

8、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纸、帛,还是甲骨、青铜器、石头,都是文字的载体,书写和镌刻只是方法不同、材料不同,汉字书写的本质是不变的。通过考察书刻艺术的根源,可以看出书刻艺术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现在书刻艺术的主要载体是木板,载体材料的变化为刻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木头的材质美、纹理美和刀劈斧砍、痛快淋漓的刀痕美,成为书刻艺术的审美基础。书刻艺术如何守正创新,成为与纸上书法艺术一样高雅的艺术而又不失流俗,成为书刻艺术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书刻艺术工作者应该坚守传统,从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美学及文字发展与演变中寻找创新的根源,坚守古人关于色彩、文字的理论根

9、基,传承与发扬书刻艺术的民族文化精神。二、书刻艺术的色彩与文字1.书刻的色彩中国古代对色彩有着统一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提倡的朴素之美深刻影响了古人的色彩观。陈传席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一书中谈到色彩:“老庄对于色彩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镂彩、绚丽灿烂。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五色乱目(庄子天地),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庄子刻意),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影响所至,早期50有隐士思想的画家也摒去绚丽灿烂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朴素”的水墨山水画。”3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体现,色彩的烂漫多姿是表象,令观者眼花缭乱,不知所看为何,黑与白才是色

10、彩的基本范式和审美,崇尚朴素才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色彩观。从中国书画原色“墨”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书法家用黑色表现虚实浓淡,画家用墨色表现山川水晕,墨被分为五色,但并非色彩缤纷的五色,而是统一在黑色之中的五色,即西方绘画理论中的“色调”。中国古代画家使用色彩的历史久远,早在汉代墓室壁画中就能够发现色彩鲜艳、明度较高的矿物质颜料,这种矿物质颜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绘画创作。汉代的黑与红的结合彰显神秘庄重,唐代的青绿山水尽显盛世气象,这些色彩的运用同样是以色调的形式出现的,并非穷尽各色而为之。由此可见,在色彩调和方面,东西方画家不约而同地以色调的方式尽可能地遵循色彩的规律,将其灵活运用于

11、绘画创作。书刻艺术的色彩也遵循上述规律,创作者在色调的视域中开展书刻创作,受色彩雅俗观念的制约。少数书刻工作者在色彩学方面受限,对色彩理论知识和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在书刻创作中色彩混乱,颜色丰富但主次不分,色彩艳丽但落入俗套。色彩并非越多越好,反而可能越多越乱,越是纷杂无序的色彩在观者面前越缺乏力量感,色彩传达的情绪与思想就变得不明确。通过分析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可以发现,画面的情感和张力是在统一色调的调和下,用简洁的色彩表现的。这种表现手法降低了色彩的纯度,使其柔和而有厚度,稳重而不跳跃,温和而不急躁。因此,色彩运用要遵循基本规律,创作者要运用调和的色彩开展创作,高雅的色彩绝非

12、仅是原色,合理运用补色原理,适当降低色彩的纯度,把色彩纳入色调统一安排,注重色彩的冷暖关系,这样的色彩才是有内涵、有文化的色彩,才能够提升书刻创作的文化品位,使其成为高雅的艺术。2.书刻中的文字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发展到金文、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由具象到抽象,发展脉络非常清晰。这主要是因为文字具有传播文化的属性,文字承载了文化,每一次文字的变革都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书刻也不例外,书刻和篆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尺寸不同,但是在文字运用、刀法、章法等方面都是同根同源的。因此,书刻创作者在运用文字时也应该尊重传统,遵循古代文字的结字规律,从中寻找创作灵感。人文研究ARTEDUCATIO

13、NRESEARCH中国书法的源泉是甲骨文和金文大篆,其既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甲骨文受释读和字数的限制,在今天的书刻创作中较少采用,创作者多以金文篆书为创作基础。“篆书是中国刻字书法的源头,是印章、书刻创作的首要因素和先决条件。篆书的贡献就是把书法引向篆刻 继而书刻”。我们用篆书来进行书刻创作,是想以篆书作为书刻创作的标尺,以此来衡量书刻是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而存在的要义之一。篆书 的象形特征,给书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书刻艺术概念中的书 即书法,同时也是指篆书。篆书所营造的古朴、厚重、久远、幽玄的美学意境是其他书体无法替代的。”4 篆书凭借古朴、浑厚、幽玄的特征,

14、成为书刻艺术创作的丰厚土壤。书刻创作者基于篆书求变创新,走出不寻常的艺术之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龙江书刻”创作团体。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李文宝教授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书刻艺术,其创作的作品高雅凝重而富有文化内涵。他大胆运用综合材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大刀阔斧、痛快淋漓,所用文字不离传统,始终在传统中大胆求变,在材料的运用上贯通古今,作品既有古雅、醇厚、朴拙之味,又彰显现代艺术之美,是书刻艺术传统之路的捍卫者。目前,少数创作者存在脱离传统的弊端,把当代艺术观念中的拼接等形式引入创作,将作品中的文字刻意变形拉长,但其文字变得奇怪、难以识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品过多使用装饰,具

15、备工艺美术的基本属性,但已不是书刻艺术,因为其已经脱离了书法作品的文化属性。书刻艺术中的文字不仅用于传情达意,而且应该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甲骨文、钟鼎铭文和摩崖石刻都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严格遵循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传统艺术珍品,被后世书法家传拓临摹。书刻创作者应重视传统,在传统中汲取养分,这样,书刻艺术的发展才能健康持久。“刻古而铭今”是书刻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如许慎在说文叙中解释文字时所说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浸多也。”“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即物

16、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中有关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1 5 1书刻创作者要从文字的起源开始研究文字,根据文字的演变过程理解文字,只有深刻理解文字的字源、字义,在运用文字时才能凸显其疏密、长短、穿插的特点,大胆求变创新,文字的变形才能合理有度。结语当代,一批书法艺术家成为书刻的传承者,他们以刀代笔,使书刻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创新并非丢掉传统,一味求怪、求异、求新,脱离书法的艺术本质和文化属性的创新是站不住脚的。创作者应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积极汲取养分,突出书刻材质载体的原生态艺术特征,在中国的文化、哲学、美学中探求

17、书刻艺术的发展路径,这才是书刻艺术持久生命力的真正源泉。这样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基金项目:该文系呼伦贝尔学院科研资助项目、“书法、篆刻混合式课程改革的尝试与探索”(RZ900000925)、“书法学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 0 2 2 XKJSZD04)、“师范生三笔字书写技能训练教学内在规律的研究”(批准号;JYZC2021029)的相关成果。注释:贞人即卜官,在殷人的占卜活动中,由贞人向鬼神贞问般王需要决疑的事项。龙江书刻是黑龙江书刻团体的代表,是以李文宝教授率先开创的以根植传统、守正创新为创作理念的书刻

18、创作团体。2 0 2 2年,李文宝教授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传承千年甲骨,刻古铭今书刻创作人才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书刻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为全国培养了30 余名专业书刻创作人才。笔者有幸位列其中,成为龙江书刻一员。参考文献:1 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2:1 2.2高嵩,高原.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 0 0 7:36.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9.4贾梦强.书刻艺术理论及其土壤文化研究 J.书法赏评,2018(3).5刘静霞.当代书刻造型艺术创作探析 J.美术观察,2 0 1 9(8).(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编辑王旭5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