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4061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5桃花源记学习目标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

2、名。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41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

3、(qinm)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 诣太守(y)(2)古今异义: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4、背景追溯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杂记包括:()山川、景物、人事杂记。()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

5、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交流点拨】虚构的。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交流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

6、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二)深层理解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几句?【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几句?【交流点拨】“便要还家

7、,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交流点拨】因为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不见外人。文中还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暗示。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

8、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作者的足迹,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文本理解桃源之“乐”,感受桃源之“奇”。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交流点拨】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交流点拨】()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

9、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学生讨论,交流。【交流点拨】景奇、人奇、踪奇。()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

10、”,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走进语言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没写?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交流点拨】因为渔人是从现实社会中去的,读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时的情况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写。感叹桃花源外的人们竟然还过着不幸的生活。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交流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向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生活,渴望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淳厚、纯朴。(三)走进

12、写法层层设疑。【交流点拨】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没有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人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未果

13、”“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四)走进主题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桃源胜景?【交流点拨】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三、拓展延伸面对污浊的社会,陶渊明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你赞成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情形寄于桃花源记中,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示例二】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黑暗是现实,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应该积极去改变现实。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样做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多少也能发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难的人。否则,人人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将永无光明之日。所以,我不赞成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