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学常识、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重点)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背诵课文。(重点)3疏通文义,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
2、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2背景知识。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
3、会。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此时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邑人(y)间隔(jin)豁然(hu)俨然(yn) 阡陌(qin m) 怡然(y)垂髫(tio) 缤纷(bn) 便要还家(yo)诣太守(y) 舍船(sh) 屋舍(sh)4文言词语积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1)
4、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古今异义林尽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河流发源的地方;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3)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sh
5、,动词,离开)屋舍俨然(sh,名词,房屋,客舍)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情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得: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
6、听说)其: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得其船(他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4)词类活用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5)文言句式省略句。A省略主语。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C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倒装句。如: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判断句。如:南阳刘子骥,高尚
7、士也。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义1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点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蕴味。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象画面。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
8、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准确,要读出韵律。(二)整体感知文义1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明确:美、乐、奇。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逢源访源辞源复寻源。3背诵比赛。老师指导背诵方法。学生自由背诵。比赛擂台。全班齐背。四、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思路:逢源访源辞源复寻源印象:美、乐、奇五、拓展延伸请归纳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借助工具书明白其意思。明确: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与世隔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步品味,想象桃源之“美”,理解桃源之“乐”,评读桃源之“奇”。(重点)2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
9、引人入胜的写法。(重难点)3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重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全班齐背课文。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二、自主预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三、合作探究1想象桃源之“美”。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
10、,美在自然环境、美在生活环境、美在风俗人情。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美,你看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明确: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源之“乐”。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明确:男女、老幼、渔人。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
11、居乐业。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奇,那是因为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确:景奇、人奇、踪奇。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
12、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复寻竟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4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5联系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明确: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6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只是一种空想。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
14、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教师总结: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四、板书设计五、拓展延伸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课堂中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的是范读和学生听读品味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迅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不足之处:虽然安排了多次朗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且文言文本身较为枯燥,一部分学生的激情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