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颂 学 校组 别语文教案类型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时间学年度学期2016 -2017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本章共备 2 课时课 题黄河颂 年 级七年级主 备 人参加人七年级语文教师课时划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情感与态度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点教学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教学难点 难点:领会诗歌的内涵学情分
2、析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学习的发展潜力,也直接影响三年后的中考成绩,甚至影响到终生学习阅读的习惯的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教 学 内 容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黄河奔涌不息的图片,并深情导入:同学们,这里是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造就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特殊的年代,它又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保护我们伟大的民族而奔赴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著名诗人光未然一起大声赞美黄河吧!(图片内容随着导入语的变化,教师的感情充满深情,为学习本文奠定感情基调)二、整体感
3、知 1.感知背景: 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无数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2.生自主学习:(1)首先要读准字音,请看大屏幕,齐读一遍,为加点字注音,为注音生字写词:山巅( ) 哺( )育 png ( )湃 狂ln( ) 发源( ) 屏zh
4、ng( ) 浊( )流 z( ) 长 气p( ) p( )成 (2)有感情朗读课文:诵读指导: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这首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3.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展示黄河图片,给学生心灵的触动,为朗读烘托气氛。)(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师指导过程中有范读。(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气势,
5、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作业:1、抄写生字,解释词语。2、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一、感知品析作评点(一)自主质疑或赏析(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质疑可赏析,不强求,只要表达出主观阅读感受即可)(引导学生体会通过读诗歌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思考交流。教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在阅读后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二)合作探究: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6、感情?(三)主题归纳:生谈对主题的理解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诗中类似于此的比喻还有两个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二、总结:生谈学习本文感受: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三、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形式不限。四、作业:课外分工合作,通过电视、网络、诗文集、教科书等搜集有关黄河的诗文、传说等,编一期感悟黄河小报,在班内展评。欣赏黄河大合唱。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望 黄河气势黄河颂 养育了中华民族 颂 黄河精神 护卫着中华大地 激励了中华儿女表现手法:(1)呼告(2)反复(3)比喻拟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