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的鸭蛋最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是来自于家乡的端午家乡人对鸭蛋情有独钟的风俗,感受作者的怀乡之情。2、学习作者娓娓道来,于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教学流程:一.研:(一)突破口:作者为什么选择端午的鸭蛋。1.端午的鸭蛋是端午家乡人必吃的十二红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之一。2.家乡的鸭蛋声名远播,风味独特。3.家乡的鸭蛋是孩子们端午节的“宠物”。(二)主旨句:(文中包含感情的议论抒情句和描写句) 名声久远问起籍贯 会肃然起敬上海店里 会特别标明双黄鸭蛋 会成批输出感情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以北京鸭蛋相比系百索子、挑鸭蛋、挂鸭蛋络子蛋
2、壳装萤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关注生活细节,对儿时生活怀想。小事情,大态度。引袁枚文作证小结:字里行间渗透作者对家乡的自豪和怀念之情。(三)提示句。理清思路。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鸭蛋,一定是有的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吃了装萤火虫(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结构闲适自由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二.诵:(一)诵读出高邮鸭蛋的美妙和声誉。(二)诵读出挂“鸭蛋络子”的
3、兴奋三.评:(一)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二)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
5、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三)评品本文独特的结构。四.练: 一、识对联、话民俗 情境
6、导入(屏幕显示)1、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古诗中分别表示的民间传统节令是什么?我们这里在过节时有哪些习惯?(此环节借助多媒体,通过创设情境,由古诗引出民俗,引出端午吃粽子的话题,再从食文化的角度,自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今天学习的这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请同学介绍有关作者的情况。你们知道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学习这篇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你就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些许的滋味。(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屏幕出图片、简介。进入对文本的学习)二、聆听美文、整体感知听课文配乐朗读正音(结合课前预习),思考题:(屏幕显
7、示)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可是为何要从端午的风俗写起? 思考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是怎么连接起来的?2、 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设计这个环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屏幕显示)三、合作探究、领悟感情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整理探究题。(屏幕展示)1、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风俗活动给孩子带来的乐趣?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怎样的感情?作者对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本文结构上闲适自由,学生预
8、习时会有疑惑,教师课前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内容的先后确定问题的序列,制定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可控性讨论探究,随时调节教学行为。当然课堂上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和思维的亮点,更应随机点拨和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作者行文如流水,自然而然中流露独特的感受。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合理的背景,写“端午的鸭蛋”自然水到渠成。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汪曾祺的文章在结构上的闲适自由,语言也别有特色,下面我们重点探究他的语言艺术,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品味语言、体验感悟(屏幕展示)汪曾祺曾经说
9、: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精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研读,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从文章中找例子,揣摩语气、感情,读给同学听(屏幕展示)口语化:短句 平淡有味 亲切自然方言(口语) 脱口而出 直率朴素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引古籍) 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运用语言造型 动感传神(这个环节设计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重在体会作者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感知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对教学难点进行分解)小结
10、: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作者融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生动传神、风趣幽默,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屏幕展示1、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请你结合收集的资料料,以导游的身份来讲解。(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同学边讲边展示课前收集的端午节的资料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分享信息。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由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
11、对文史地哲等知识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五、拓展延伸、深刻反思(屏幕展示) 2006感动中国候选人:冯骥才冯骥才,中国著名作家、画家。近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从1994年开始,冯骥才拿出自己几十万元的稿费,用了三年时间,请100名摄影师,把天津老城“地毯式”地拍摄下来,并浓缩在一本图集之内。此外,冯骥才的视野还“锁定”了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化遗产,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
12、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冯骥才目前和将要积极奔走的工作包括:将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进行“地毯式”的登记、拍照、录像;出版2000多个民俗县集本;出版120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出版中国民俗民间艺术分布地图册;向联合国推荐一批文化遗产名单;命名一批文化艺术之乡(屏幕展示)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但是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有人在默默的做着 “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望者”,有人已经将传统节日逐渐淡忘。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抱怎样的态度呢?(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联系文化背景和
13、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民俗是国民和国家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同时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包容性的对待外来的事物,从而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小结: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小事情,大态度”。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韵味、情致,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板书: 端午的风俗 口语化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文学性 端午的鸭蛋 运用语言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