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理解名二子说中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深意。3.欣赏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名二子说引物托喻的写作特点。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闲人”的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宋代文坛“父子兵”中,我们知道最有名气的莫过于“三苏”,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和他们一起读
2、书,讨论古今成败得失,教导他们:“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这就是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垂文。正因为如此,他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的。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苏洵的良苦用心吧!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疏通文义。1.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其文得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
3、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2.古人命名时非常重视其含义。苏洵这篇名二子说写于他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文章对二子的名字加以解说,并用比喻象征手法,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告诫、勉励,表达了父母爱护关心子女的一片深情。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派学生读。在教师的帮助下疏通文义,巩固重点字词的含义。三、讲读课文,体会情感。1.文章从何处起笔?文章先从轮、辐、盖、轸说起,说这些是车子的主要构成部件,其
4、作用十分明显,而车轼似乎不起什么作用。虽然如此,去掉车轼就不成其为“完车”,可见车轼还是有作用的。2.苏洵写车轼,借助车轼对苏轼提出怎样的希望?苏洵针对苏轼的性格特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个性刚直不阿,才气过人,锋芒毕露,所以苏洵告诫他要注意“外饰”,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眼而又不可或缺。3.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什么样的情感?能看出苏洵对苏轼的担忧和关爱,苏洵了解苏轼的性格,为苏轼的锋芒毕露深深感到忧虑。4.第二段文字写车辙有什么特点?苏洵认为天下所有的车辆都必须循辙而行,但是论车之功时车辙是排不上的,而当车发生灾祸时,祸患也不会殃
5、及到车辙。车辙是“善处乎祸福之间也”。5.从车辙能够看出苏辙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苏洵的这番话里不难看出苏辙温良敦厚,谨慎持重,能够避免祸患。6.从这一段文字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辙什么样的情感?能看出苏洵对苏辙的性格十分清楚,对苏辙的为人处世很是认可,表现出对儿子的拳拳之爱。7.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是引物托喻,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8.这篇文章的风格是什么?这篇文章情辞恳切,言简意深,婉转曲折,含意深刻,与苏洵一贯纵横驰骋、气势豪雄的风格截然不同,可见大家应该是文章的多面手。9.阅读苏轼的洗儿诗,体会苏轼对自己儿子的情感和希望。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提示:答案不唯一。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这首诗中对自己的人生的反思。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仔细思考或者咨询父母,写一写自己名字的含义以及蕴涵着父母怎样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