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教学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
2、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3、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4)通假字:“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不顺;“拂”,通“弼”,辅佐。(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归类积累文言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展示一下,大家共享。如
4、,古今异义词:“法家”“敌国”“出”“入”等;一词多义:“过”“作”“益”等。)(5)对偶句与排比句。3.学生在充分理解文言实词与句式的基础上,动笔落实课文翻译,要求文从字顺,语义明确,语气连贯。三、课堂巩固练习。1.文学常识与实词词义用法(随机)。2.经典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四、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辅助材料,讲述历史上六位名人“逆境出人才的故事”,帮助理解文章列举的事例材料,强化诵读。五、课堂小结。孟子散文雄辩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用词的精准上,更表现为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的精当上,下节课我们再共同探讨并学习后一种艺术特色。六、布置作业。1.体会本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及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2.背诵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