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二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朗读课文,疏通文义。1.作者。(对于苏轼,学生应该比较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常识来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
2、散文家。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一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他的朋友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寓居于承天寺,作品就写于这一时期。文章似乎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3.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注意字词的发音与句中的停顿。(1)正音。藻荇(zo x靚g)寝(qn)遂(su欤癜兀i)(2)停顿。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盖/竹
3、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4)点出重点词的解释,请学生翻译全文。三、再次精读,讨论分析。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1)寻伴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叹。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提示: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1)作者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2)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
4、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4.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什么特点?(提示: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空明。)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5.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的语气。(教师可以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来读这句话,引导其他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这种美景。)6.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提示:修辞手法的运用。)比
5、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7.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8.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提示: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
6、;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9.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屏幕显示余秋雨的这句话。)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的感悟。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推荐答谢中书书(谢灵运)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与本课进行比较阅读,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