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栖( ) 宫阙( ) 绮( )户 琼( )楼 婵( )娟 天涯( ) 不胜( )寒2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中庭:婵娟:宫阙:琼楼玉宇:天涯海角:何事
2、:3试着对选文进行古今对译(理解诗的大体意思)(提供参考)。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第二首: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
3、(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有阴有晴有缺有圆,此事从古至今就难以如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4课外搜集有关于“月”的古诗名句。【赏析指导】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
4、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
5、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2背景理解。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1)诵读。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2)品读。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
6、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
7、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3)赏读。根据品读结果,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简短的赏析的文字,交流。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比照体会。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8、。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十五夜望月王建写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静 意境清美冷露无声湿桂花夜冷花湿抒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普天望月 思深情长不知秋思落谁家思随辉来抒情3板书。三、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文题理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苏轼在此词前有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应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
9、年”,当时他在密州任上。“中秋”即“秋中”,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的习俗。2背景理解。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至于有人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本篇除具有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
10、是毫无关涉的。3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6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笤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11、,余词尽废”。(请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4诵读感受。(请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1)划分节奏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2、,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 阙(qu) 琼(qing) 绮(q) 胜(shng)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教师对朗读情况点拨。 5体会诗情。(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阕怀人(抒情)。
13、(3)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6课文精讲。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这首词开头即向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作者为什么向往月宫呢?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正处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人与月都一样,都难以十全十美,这些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不应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只要亲人身体健康,即使远隔千里
14、,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好的祝福。全词是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积极乐观。7师生讨论。(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
15、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
16、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7)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8品读鉴赏。(1)请学生试着就水调歌头写赏析性文字。(2)教师印发水调歌头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对照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
17、同的见解或补充?水调歌头的赏析水调歌头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自然与社会契合的特点。它上片借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情。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格调上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在写法上,它上片纵写,下片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古老传说,故事笔记的推陈出新,下片则白描素写,人月双济。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生。它笔势错综迥环,摇曳有力。在布局上,它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相萦,纡徐作结。豪宕之中自有谨饬之致。在表达上,它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
18、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并且,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在语言上,朴实无化,含意深刻。无怪乎,曾有人评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9研究拓展(小组分选选题)。(1)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交流评析。 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有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19、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 (2)试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
20、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10板书。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发奇想而问天(一疑)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夜
21、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飘然高举之意(二疑) 纵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独特感受(三疑) 写高处不胜寒。欲去而迟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美好追求(四疑) 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精妙传神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发出质疑(五疑)感情 写实(景物) 横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衬 此事古难全人生哲理 理智 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良好祝愿 写意(情思) 叙离情抒情借 明 月 自 喻 清 高四、作业1预习下一首,并对三首诗进行比较。2课外对“月亮文化”选题分组进行探究。选题:(1)有关月亮的传说。(2)月亮与诗词。(3)月亮与流行歌曲 (4)月球奥秘。(5)月亮的美称。
22、 第二课时一、下面我们看第三首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1文题理解。“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追求美好的团圆2背景理解。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诗意结合在一起。3走进教材。(1)认识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
23、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3)谈话引题。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团圆节。诗人从月亮是圆的,想到自己的思念也是圆的,引出联想,表情达意。(4)朗读全诗。先集体朗读。(老师评价,指出优缺点。)指名朗读。(学生评价)4整体感知。(1)先默读,了解全诗大致内容。(2)第一节。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比成是圆的,很形象。联想到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引导学生思考有何言外之意?明月朗照,你能联想到
24、什么?(3)第二节。我的思念是圆的,想到西瓜、苹果也是圆,由此也联想到什么?为什么诗人说:“谁能把月饼咽下?”大家可以小声讨论,可以发言,也可以提出其他问题。5理性分析。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第一节。1、2、3句说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圆,都那么令人满意呢?明确:中秋月圆常常是人事不圆。由4、5句诗,联想到哪些诗(词)句呢?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7句启发人们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明确: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应该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境了。(2)第二节。第2句,诗人说“西瓜、苹果都
25、是圆的”有何用意?明确: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又是很甜的,这象征着亲人的团聚和欢乐。第3、4句,有何作用?明确: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有团聚的欢乐就会有骨肉分离的痛苦。这两句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第5、6、7句,想到分离的亲人,看着中秋的圆月,你能对圆圆的月饼张口吗?你能吃出月饼的香甜吗?明确:至此,诗意拓展,诗人希望人和月一样,由不圆而圆,洋溢着渴望亲人团聚之情。二、文本赏析1请同学试着对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写赏析性文字。2教师印发我的思念是圆的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对照,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我的思念是圆的赏析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
26、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语言上,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在写法上,诗人的睿智的光茫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
27、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的言外之意是其它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三、阅读提升1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的时代,都表达了相思之情,试作比较。相同点:中秋咏月,抒思念亲人、盼望团聚之情。 不同点:时代不同唐代;宋代;现代。形式不同七言绝句;词;近体诗。内容不同思念家人、离情别绪、委婉动人、小家;怀念亲弟、自我解脱、旷达乐观、 小家;思念同胞、渴望统一、哀伤沉重、国家。2结合课外阅读,各小组任选一题,对三首诗,进行探究。交流评析。(1)怎样理解“
2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的妙处?提示: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时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未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2)怎样解读苏轼水调
29、歌头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及产生的影响?提示:这首词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之作。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朋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襟开阔,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川分别后
30、已有6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川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著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3)怎样理解作者艾青将思念说成是“圆”的?提示: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思念本
31、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总之,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四、深入探究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围绕“月亮文化”,选择一个角度,完成探究任务。现在就请同学们采取活泼多样的交流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感悟。选题:1有关月亮的传说。2月亮与诗词。3月亮与流行歌曲。4月球奥秘。5月亮的美称。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第二节:思念圆瓜果圆家不圆何时圆抒情五、板书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