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内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教学难点分析诗歌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课时安排二课时教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
2、,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二、预习检查字词。1、 生字预习栖( ) 宫阙( ) 绮( )户 琼( )楼 婵( )娟 天涯( ) 不胜( )寒 2、词语解释 (读书上的注解,试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中庭: 婵娟: 宫阙: 琼楼玉宇: 天涯海角: 何事:三、学习第一首诗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2背景理解。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
3、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1)诵读。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2)品读。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进一步揣摩,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
5、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3)古文今译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首水调歌头1文题理解。“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苏轼在此词前有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应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他在密州任上。“中秋”即“秋中”,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6、。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的习俗。2背景理解。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古人评论说:“此词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清程洪先著词洁)。”至于有人把本词比为“画家大斧皴,书家擘窠体”则是囿于“苏词粗豪”的传统之见。本篇除具有苏词一般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它还有其飘逸空灵以及韶秀方面的特点,与“粗”则是毫无关涉的。3关于小序。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
7、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6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清风明月、家家团圆之时,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小序即交代了作此词的理由。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笤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
8、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4诵读感受。(请学生自由朗诵,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1)划分节奏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9、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3)朗读展示,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4)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教师对朗读情况点拨。 5体会诗情。(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下阕怀人(抒情)。(3)上、下两阕的联系何在?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6课文精讲。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这首词开头即向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作者为什么向
10、往月宫呢?我们看一下当时的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正处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人与月都一样,都难以十全十美,这些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不应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只要亲人身体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在这里,我们看到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好的祝福
11、。全词是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积极乐观。7 古文今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我)跳舞的倩影随身转,(月宫里)哪能像在热闹的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无眠的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此事古难全。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
12、,月亮总有阴有晴有缺有圆,此事从古至今就难以如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8.师生讨论。(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
13、达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6)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唯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7)水调歌头
14、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8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准备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交流评析。 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有感“月落乌啼霜满天,
15、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 二、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 作者及背景介绍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年月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二) 整体感知1. 结构特点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3. 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问,你会想起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应该由不圆而圆。4.“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渴望祖国统一、亲朋团聚之情。5.你认为“我的思念是圆的”这一句写得好吗?谈谈你的理解。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