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江“碳中和”银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难点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7145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碳中和”银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难点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碳中和”银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难点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碳中和”银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难点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52023年第3 期农银学利收稿日期:2 0 2 3 年0 5 月2 2 日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浙江“碳中和”银行建设的实践路径及难点分析中国银保监会湖州监管分局缪得志摘要:“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如何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当前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是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本文研究近年来浙江探索“碳中和”银行体系建设,推动银行机构自身运营和资产组合的低碳发展路径,分析遇到的内外部约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绿色金融;碳中和;绿色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2、文章编号:2 0 9 7-2 3 0 X(2 0 2 3)0 3-0 0 2 5-0 6D0I:10.16678/ki.42-1864/f.2023.03.0052022年6 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在第十二条、第十六条明确提出要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渐进资产组合和自身运营两方面的碳中和。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建设依据、标准引领、发展规划、实施路径、评估优化等五方面构建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碳中和”银行体系。本文选取杭州、湖州、衢州、丽水地区7 4家典型银行机构就“碳中和”银行建设推进工作情况开展书面调研并于湖州开展实地调研,形成相关政策建议,为“碳中和”银行

3、建设提供参考。“碳中和”银行发展现状及典型经验做法(一)监管积极引导,建立“碳中和”发展规划浙江省湖州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已于2 0 2 1年5 月率先发布银行业碳达峰碳中和“2 8 58”中长期规划,计划在2 0 2 8 年前实现市域范围内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 0 5 8 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资产组合“碳中和”。对标国际标准,原中国银保监会湖州监管分局联合市质监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共同起草“碳中和”银行机构建设与管理规范银行机构信贷碳排放计量规范等两项地方标准,构建碳排放计量方法体系,发布首个区域性建设指南,从自身

4、运营和信贷资产两个维度出发,明确“碳中和”银行建设和管理标准,加强规划引导,推动银行机构有序开展碳中和规划建设。(二)明确实施路径,推动机构完善组织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受访银行普遍较为重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化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将绿色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银行机构建立由一把手负责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统领全行绿色金融工作。根据调查问卷,8 1%的受访银行机构已设置绿色金融归口管理部门并设置绿色金融专员岗位,负责统筹推进全行“碳中和”建设工作,部分银行机构已制定“碳26农银学利2023年第3 期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达峰”“碳中和

5、”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路线图。如工商银行提高了绿色金融、碳金融相关领域考核分值,并将绿色金融、碳金融达标情况纳入各分行重点考察内容;安吉农商银行分析了当前该行的碳排放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规划,明确构建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金融资产维度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与收集、加快碳中和网点建设、推动降碳意识实施绿色办公、完善“七单机制”健全信息披露、全面落地碳绩效考核等八项重点任务,并明确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三)探索低碳新模式,推动自身运营“碳中和”建设根据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企业的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以及价值链上下游各项活动的间接排放。现阶段,银行自身运营“碳中和”建设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6、42%的受访银行机构表示已经设立了(或正在建设)“碳中和”银行网点,现阶段已建成的“碳中和”银行网点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推广性、可持续性。一是建立运营碳排放监测机制,推动机构节能改造。银行机构开发用能监测系统,量化运营的碳排放量数据,并推动支行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湖州银行部署覆盖各支行的用能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评估各支行自身运营碳减排情况,包括各分支行用电量、员工出行油耗、垃圾排放量等,并折合成碳排放量进行排名,纳入支行绩效考核(占比8%),推动人均碳排量较高的支行进行节能改造。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在全省系统内率先部署能源消耗智能监控系统,覆盖本级大楼及下辖德清、长兴绿色支行

7、的碳排放数据情况,分空间网格式监控各办公区域的用电量,并通过分区控温实现节能节电。安吉农商行余村绿色支行、农业银行长兴泗安支行、吴兴农商行西塞山支行等网点通过加装屋顶光伏发电站,大幅减少外购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是围绕机构碳排放重点领域,采取绿色技术降低能耗。法人银行机构围绕碳排放较高的数据中心机房等关键领域,推动制定信息科技五年规划,引进绿色低碳技术,有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如湖州银行运营用电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行运营碳排放量的9 0%以上,其中数据中心是用能大户该行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采用“自然冷源+高效风冷空调”的节能设计,模块化不间断电源(U P S)及智能化动环监控以及虚拟化、分布式

8、存储和SDN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该行电能利用效率(PUE)由1.6 3 降至1.3 2,年节电量近20万千瓦时,实现了降能耗和降成本双赢。湖东绿色数据中心作为浙江省唯一金融领域数据中心,成功入选2 0 2 1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全国金融领域仅有5 家机构入选,也是浙江省内唯一1家。三是引入第三方核算认证,中和剩余碳排放量。根据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部分银行机构在自身运营节能改造的基础上,引进专业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自身运营碳盘查,并对剩余碳排放量采取中和措施,推进年度自身运营碳中和。如农业银行长兴泗安绿色支行在盘查泗安绿色支行自身运营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购入5 6 吨CERs(来

9、自新疆阿勒泰华宁水电项目,CDM7497),用于抵消节能改造措施后剩余自身运营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获得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碳抵销证书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证书,成为系统内首家实现年度自身运营碳中和认证的分支机构,银行自身运营的主要降碳模式见图1。第三方机构认证:碳汇购买(占2 0%)竹林碳汇地碳汇CERS节能改造网点节能改造机房节能改造(占8 0%)分区控温墙体改造I绿色家具绿色数据中心屋顶光伏用电改造(占节能效果9 0%)减排措施碳排放监测统计对象:监测体系各分支行用电量员工出行油耗垃圾排放量系统支撑图1自身运营“碳中和”银行建设的模式(四)突出环境社会效益,渐进推动

10、资产组合“碳中和”资产组合“碳中和”即银行投融资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实现碳中和。当前资产端“碳中和”是银行“碳中和”建设工作推进的重点、难点和焦点,现阶段银行机构主要通过健全碳金融管理与服务机制,调整信贷资源投放,创新产品服务等方式,272023年第3 期农银学利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引导金融资产减碳。一是优化流程机制,加大绿色项目支持力度。首先,优化内部管理,深化考核激励。银行机构针对绿色低碳类信贷业务单设风险管理指标,并制定相关尽职免责办法。如湖州地区已有7 5%的银行机构对绿色低碳类信贷业务单独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激励。其次,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银行机构通过加强绿色低碳信

11、贷政策学习,增强行业产业知识储备,对于符合绿色低碳标准的各类投融资项目,优先审批,提高审批效率。调查问卷显示,银行的减碳贷款审批时间较平均贷款审批时间减少1-5 天左右。如工商银行丽水分行建立绿色金融会商、评估、审批绿色通道,落实专人从事相关工作,节能减碳项目从项目收集材料完毕到贷款投放,最快在7个工作日完成。最后,加强信息披露,接受社会监督。总体来看,“碳中和”相关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主要在法人机构层面建设,由法人机构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强化银行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此外,绿色金融优秀实践地区的部分机构同时也探索建立分支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如杭州银行湖州分行、衢州分行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合作,发

12、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聚焦碳效信用,金融促进企业降碳增效。以高碳高效的行业为切入口,通过建立企业碳账户,银行机构将企业碳效等信息纳入碳效核算模型,创新开发转型金融产品,推进信贷资产低碳化。如衢州地区由市政府牵头开发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居民六大领域碳账户,全面采集碳足迹,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较大规模的农业、能源、交通、建筑业企业以及9 5%以上居民。根据调研,银行将企业碳效码、企业碳账户等信息纳入客户信贷评价体系,增加高碳排放客户贷款利率,给予降碳、低碳企业不同程度信贷优惠。调查问卷显示,减碳贷款利率较平均贷款利率下降10 BP-50BP左右。同时,浙江辖内全国性金融

13、机构分支机构积极申报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相关贷款融资成本较普通贷款低6 0 BP-100BP。如某大型银行为海上风电项目提供5 年期以上融资的利率仅3.2 5%,较2 0 2 0 年度类似项目融资成本低100余个BP。又如湖州银行创建信贷客户ESG模型,将企业所处行业碳减排压力、企业个体碳排放强度、环境信用评级等纳入ABCDE评级体系,每个等级给予10 到2 0 个BP的优惠利率支持。三是聚焦生态价值,金融助力碳汇资源保护。利用浙江地区碳汇资源丰富的优势,银行机构建立金融供给矩阵,根据调查问卷,受访银行机构每家已推出减碳相关信贷产品数量1-5

14、个左右,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如在德清县,首创湿地碳汇金融“PTD”闭环体系,在碳汇生产(Production)端、收储交易(Transaction)端、企业需求(Demand)端分别匹配不同特征的融资产品,形成全封闭内循环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推出“湿地碳汇无忧贷”等产品,支持湿地生态修复和景区改造。在安吉县,推动“碳汇共富贷”“碳汇收储贷”“碳汇惠企贷”“竹林碳汇富余价值补偿保险”等系列产品落地,金融产品覆盖竹农、本地林业碳汇公司、购买碳汇企业等各链条,将荒弃毛竹林由碳源变碳汇,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又如杭州银行落地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规模3 亿,发行期限3 年,主体评级AAA,票面利率4

15、.3 8%,助力水泥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二、当前“碳中和”银行建设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一)外部约束条件较多,限制银行低碳改造进程一是地方部门政策制度约束较多,银行机构改造受限。低碳改造属于在原建筑物上加装设备,会受当地住建、自规、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制度约束,甚至还需要与周边住户协调关系。调查问卷显示,约有19.18%的银行机构反映因政府部门的要求而停止自身运营“碳中和”改造计划。例如,常山农商银行青石绿色专营支行原计划在屋顶安装光伏板,但是受当地镇政府整体规划影响,支行改造行为未获得批准。建设银行丽水中山支行虽然为自有房产,但是所在街道要求需得到网点周边多数居民同意才允许屋顶光伏

16、建设,最终因多数居民反对而终止实施改造计划。二是银行网点普遍为租赁性质,缺少改造自主权。经统计,银行网点自身运营碳排放中,用28农银学2023年第3 期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电因素占比高达8 成。因此,改造屋顶分布式发电系统成为机构碳减排的首选项。但是受营业网点的房屋所有权等因素影响,屋顶分布式发电系统建设需得到业主或物业单位的许可。调查问卷显示,6 1.6 4%的银行反映多数网点为租赁性质是本行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改造的主要困难。经统计,浙江辖内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网点租赁比例为3 9.8 1%、48.8 1%、6 8.12%;中小银行比例更高,杭州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租赁比例分别高

17、达8 0.0 8%、9 3.2 2%、9 7.12%。例如,长兴农商银行经开区绿色支行原计划在支行顶层铺设太阳能光伏板,但由于该支行租赁的房屋为商住共用,物业公司以影响其他住户为由不允许该行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导致改造计划受阻。三是碳交易市场化不足,碳资产流转较为困难。我国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并在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登记,且由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审定机构审定。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2017年3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

18、备案申请”。目前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未向金融机构开放,银行只能在本地平台参与碳交易流转,如安吉县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德清县湿地碳汇平台等,无法在全国层面市场化地处置企业质押的碳资产,也无法发现合理公允的碳定价,碳汇交易流转存在较多限制。(二)“碳中和”网点建设成本较高,全面复制存在难度一是网点低碳改造成本较高。银行网点低碳改造,涉及光伏发电储能设施建设,照明、通风、水电、办公等综合系统改造、低碳绿色建材采购等,改造工程量庞大,耗费资金较多。问卷调查显示,有36.99%的机构反映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缺少充足的资金投入,46.5 8%的受访银行机构认为网点改造费用过高。如吴兴农商银行西塞山支行是2

19、0 2 1年12 月新设的“碳中和”网点,营业面积3 0 0 平方米,各类员工共9 人,综合使用了楼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进口保温门窗等设备,已基本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但各项装修耗资高达3 0 0 余万元,是同类型同面积普通网点装修费用的3-4倍。二是碳核算评估服务费用较高。金融机构对自身运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碳排放量核算是落实碳减排工作的重要条件。2 0 19 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2 0 2 1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明确了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业务和非项目融资业务的碳核算方法,但多数银行机构缺少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聘请第三方机构碳核算的服务费用相

20、对较高。问卷调查显示,有3 1.5%机构认为购买绿电、碳汇的总成本高,增加了机构运营成本,而在其中相关碳中和认证费用的占比相对较高。如某股份制银行湖州分行向煤山镇当地自然村购买竹林碳汇费用4万元,但与第三方公司签署的碳中和评估认证服务费用需要3 万元,占全部费用的42.8 5%;又如某大型银行湖州分行购买碳汇9 7 5 0 元,但聘请第三方公司做碳中和的评估鉴定费用需要9 万元,占全部费用的9 0.2 3%。(三)碳金融领域专业性较强,银行能力建设不足一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碳排放统计方法学应用场景主要为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碳排放领域,需要熟悉金融领域、产业经济和化学材料、环境

21、工程的复合型人才。银行人员以经济金融专业人员为主,在碳核查、碳计量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较为匮乏,往往需要专业机构的指导。调查问卷显示,8 9.0 4%的银行机构反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缺少相应的专业能力,如某农商银行绿色金融部专职人员仅有1人,缺乏相应的环境工程背景,无法独立开展碳核算工作,需要外部机构的智力支持。二是碳核算方法学有待统一。目前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不够完善,尤其在投融资活动中,面对广泛的行业在碳核算方法、碳核算口径上没有标准化。调查问卷显示,7 8.0 8%的机构反映碳盘查、碳核算困难,主要依靠第三方机构测算自身运营碳排放量,但各个第三方机构间方法学存在差异,导致银行机构间碳排放

22、数据差距较大,可比性较低。调查问卷显示,6 7.12%的银行机构认为当前各类提供碳核算、碳认定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标准不一,且透292023年第3 期农银学利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明程度较低,具体核算方法未向银行公开。三是企业碳排基础数据采集不完全。目前,针对碳系统银行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根据调查问卷,仅有1 8%的银行机构建立相应的碳金融监测科技系统。重点碳排放企业(政府重点关注的控排企业)能够提供较为详实的碳排放数据,该类企业往往规模较大,而其他小微企业的碳排放获得性较低,银行无法准确获得相关数据。调查问卷显示,7 5.3 4%的银行反映难以计量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如柯城农商银行信贷客户以农村小微企

23、业为主,对公贷款户均余额仅有3 0 0 万元,但是只能对贷款余额5 0 0 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面采集碳排数据,采集企业数量占比较低。综上,当前制约银行“碳中和”建设既有外部政策、外部管理、外部市场等外部因素,又有成本负担、能力建设等内部因素(见表1)。表1当前制约“碳中和”银行建设的痛点、难点问题外部政策住建、自规、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政策制度外部因素外部管理租赁网点的物业、业主等外部市场碳交易市场节能改造费用成本负担评估服务费用内部因素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专业能力:碳核算方法学基础设施:系统、数据三、政策建议建设“碳中和”银行,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有效举措,也是金融手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4、3 0 60”目标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各银行机构必须把握战略机遇,积极投身于转型变革的浪潮之中,主动参与、融入、引导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也需加强指导与协同,共同推进“双碳”背景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建议如下:(一)以准确开展碳盘查和碳核算为前提,规划实施“碳中和”银行路线图一是明方向,规划推进银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议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推动银行机构结合自身区位特征、客户基础、业务结构等资源赋,倒排时间节点,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施工图”。鼓励银行机构通过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中心等形式,加

25、强行内组织推动,切实推进战略执行落到实处。二是立标准,完善顶层制度和统一标准设计。持续推动地方成熟实践上升为顶层设计,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测算边界、方法、公式、指标等行业团体标准,指导银行机构落实自身碳足迹管理。持续完善与金融机构碳表现挂钩的监管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评价结果在业务准入、创新试点、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增强机构转型动力。三是清底数,部署开展银行机构碳盘查和碳核算。依托数字化改革,推动浙江辖内银行机构参照当前国际通行做法,按照“两大维度、三类范围”,先行先试开展碳排放数据计量。鼓励银行机构建立碳数据信息平台,常态化、数字化归集自身能源使用、办公消耗、员工通勤

26、差旅等碳排放数据。结合各地碳账户体系建设及开放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规上后规下、先重点行业后其他行业”的具体路径,推动企业碳排放数据向银行开放,探索建立金融资产维度碳数据统计与核算体系。(二)以网点分类改造和员工行为管理为依托,稳步推进银行自身运营“碳中和”一方面,统筹网点自有与租赁、存量与增量、改造与转型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推进网点低碳绿色改造。针对自有存量网点,通过加装光伏板、节能装修、能耗监测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网点30农银学利2023年第3 期推动绿色金融上量提质低碳节能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点变迁趋势,推动部分经营效益较差、不具备碳达峰碳中和条件、不具备改造价值的网

27、点自然有序退出。针对新增网点,加强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应用,提升新增网点建筑能效。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对员工低碳行为的引导。坚持理念先行,加强“双碳”政策宣导,推动全行上下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大力倡导远程视频会议、线上办公、无纸化作业等绿色办公模式,加大环保型办公文具采购和应用。鼓励员工转变通勤差旅方式,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各项绿色环保公益活动,动员全行参与碳达峰碳中和。(三)以金融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为手段,加快探索金融资产组合碳中和一是优化金融供给,鼓励绿色低碳转型。优先保障绿色信贷项目融资需求,主动对接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绿色项目库,灵活运用专项额度、优惠利率、绿色通道等措施,全力支持减碳增汇项目建设

28、。将企业碳表现纳入信贷管理范围,加大碳效贷、碳汇贷、碳表现挂钩贷、节能减碳技改贷等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参与碳排放权抵质押和回购、碳租赁、碳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创新业务,多渠道强化绿色低碳市场主体金融支持。二是有保有控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负面清单,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结合实际情况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或项目融资,严格控制高碳低效产业信贷投放,倒逼企业改造提升或退出。三是加大金融、财政等配套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适用范围,在2 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及2 家外资行之外,向部分有实力有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放。对商业银行发放的绿色信贷给予适当的贷款贴

29、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支持,提升商业银行业务积极性。(四)以加强气候风险管理为重点,切实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以及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自身转型,均会显著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气温上升4 摄氏度,农业贷款违约率将较基准提高5 0%;煤电企业转型失败将导致其未来1 0 年信贷资产不良率由3%上升至2 0%以上。因此,建议银行机构:一是健全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充分考虑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风险、转型风险等,尽快将气候风险纳入自身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制度流程、牵头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全流程管理机制。二是常态化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持续完善压力测试方法,丰富风险因子,加强测试结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做好前瞻性风险研判,避免高碳资产口搁浅。三是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积极履行自身社会责任,根据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要求,加强气候环境相关信息披露,自觉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注释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工作的整体安排,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在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并挂牌,但地方各省市银保监部门目前尚未完成组建挂牌,未明确具体名称及职能。江南水乡摄影:湖北省武汉市王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