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l 教改与创新设想要点l 1、“大生活,小叙事”,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教会学生观察民俗,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l 2、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指导学生朗读,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多读才能品味。l 3、本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又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特色。l 教学重点l 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
2、素材。品味本文本色语言的美,学习平实本色语言表达。l 教学课时一课时l 教学过程l 导入新课l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史,其中,仅仅是食文化,就举世闻名。请把你所知道的或品尝过的名菜或名小吃说给大家听听。(学生稍作准备,教师巡视、提示)l 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l 明确教学重点l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一遍,思考:你觉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学习一些什么内容?l 学生讨论后明确:l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当然要学习它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怎样独具特色?
3、放到后面学习。l 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怎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学习本文要解决的第二个重点问题。l (多媒体放映:学习重点1、品味语言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l 整体感知课文l 先让学生预习,思考下列问题:l 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l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l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
4、怀?l 教师提示:l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l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l 让学生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些什么特点。l 研究性学习l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l 教师范读第一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要读出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约l 5分钟)l 我们常说,写文章忌东拉西扯。本文既是写端午的鸭蛋,为什么要扯到l
5、 清代著名作家袁枚,而且还说自己并不喜欢他,但又喜欢他的腌蛋一条?这样说岂不是东拉西扯,自相矛盾?(5分钟)l 这个问题偏难。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对答案中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l 这样不是东拉西扯。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l 读第二段。(可以采用学生个别读,然后学生个别评价的方式)思考: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什么内容?(3分钟)l 本段除了写高邮咸蛋的特点外,还写了吃法、端午跟鸭蛋有关的风俗、如何挑选鸭蛋等内容。l
6、 请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3分钟)l 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总:皮细而油多)l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请同学们讨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语言特色的?(10至15分钟)l 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l 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
7、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l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例如“高邮鸭蛋的特l 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l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l 神韵。如他写咸鸭蛋“头一筷子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和快感,从一个“吱”字中
8、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l 在当代文坛,当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与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l 时,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本文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篇“小叙事”的杰作。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本文,想想看,如何来写这种小叙事的文章呢?(10分钟)l 假如老师布置了一篇写生活中小事的作文,你们该如何准备,如何下笔?(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集中本组意见发言。)l 如何准备提示:l 要热爱生活。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或悲观失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l 要有探究未知事物的求知欲。l 要细心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l 虚心好学,不懂就问。重
9、要的知识不妨记下来。l 以上几点,是积累阶段。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才能在写作时不犯愁。l 如何下笔写此类文章?l 可以由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谈,也可以当堂写一个有关风俗人情的小片段,老师点评。多鼓励,少指误。此时可以结合导入新课时同学们的发言进行回顾。l 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l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
10、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l 联想与扩展(此环节放在课后研讨)l 端午的粽子l 愿做汀兰l 端午节就在眼前了,农历的节日自己总是没法主动想起,反倒是大小商店里应节食品早早的上市提醒着要过这个农历节了。l 我想到了现在,大多数人过端午吃粽子应节的意义早就已经大过了纪念那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至少在我来说,粽子的涵义就几乎是整个端午。现在速食食品越来越多了,连粽子这种需要长时间复杂工序的食品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超市冷冻雪柜里买到,直接用微波炉或者在蒸笼上蒸一蒸,几分钟后马上就可以吃了。可能总有些患得患失的心理作祟,某种东西在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的到手后,人又总会
11、思前想后的回忆那要经历了些等待后、感觉来之不易的东西。好比这个时候,面对着超市里铺天盖地的热卖粽子,我总想起幼时妈妈亲手包的大肉粽。n 那时候每当到了端午节,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亲自动手包粽子。妈妈会从市场买来新鲜翠绿的叶子用做粽叶,回家后洗刷的干干净净,然后晾干;接着就是准备糯米和精猪肉(要那种带些肥的瘦肉,这样的粽子才会香喷喷),还有咸蛋黄。我们都喜欢吃肉,所以妈妈的粽子总会包得格外的大,并严严实实的塞了满满的肉馅,所以至今我吃着超市里买来的或者餐厅里自制的粽子都觉得不够分量、不能过足瘾。n 在妈妈包粽子的过程,我和妹妹总会围在旁边,看着妈妈象变魔术般的在转瞬间拼接好粽叶、把未熟的糯米整齐的摊
12、在里面,然后在翠绿的粽叶和白净剔透的一粒粒糯米包裹中,塞进扮相讨人的鲜红猪肉和嫩黄的咸蛋黄,四种颜色漂亮的组合在一起,在妈妈手中翻转一下,就扎成一个大腹便便、憨厚可爱粽子啦。家里人口味不同,要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欢吃多肉的,妹妹喜欢吃蛋黄多的,所以,扎粽子的尼龙绳颜色就成了辨别哪个是为我准备的,哪个是给妹妹的标志。n 粽子包完后,就该上炉了。那时候还没有煤气炉,还靠烧煤球做饭。妈妈会将一个炉子搬到阳台,然后将包好的大大小小的粽子放到一个大大的铝锅里,倒入水,盖上锅盖点着火就开蒸了。n 煮粽子要花很长的时间,要慢慢的让那一颗颗结实的糯米吸收水分饱满起来。等待粽子煮好的过程、我和妹妹总会耍着耍着,便
13、问妈妈一声:“妈妈,粽子好了没?”还会偷偷的趁妈妈不在意,到阳台去悄悄的掀开锅盖,看看锅里的变化:水开了,汩汩的蒸腾着、驳驳的发出声响、粽叶的颜色也慢慢的由翠绿变成深沉,时间差不多的时候,还能闻到猪肉的香味混杂着糯米和叶子的清香。n 等到妈妈宣布粽子煮好了,天也黑了。我和妹妹总觉得已经过了漫长的一世纪,早就饥肠辘辘了。迫不及待、兴高采烈的从锅里挑出属于自己颜色的粽子,一边剥、一边吹着手上的热气,囫囵吞枣般的品尝着那期待已久的美味。l 今年的端午,我的粽子应该还是吃超市里买来的现成品,还是要偷偷期盼哪个朋友或者同事家里会有乡下的亲戚送来自己包的粽子,然后厚着脸皮蹭个份儿,小小的重温一回童年自家包粽子的温馨。l 思考:l 1、“自家包粽子的温馨”有哪些具体的内容?l 比较本文和课文在写作特色上有哪些异同?l 【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设计】l 板书 l 上海人喜欢l 高邮的咸鸭蛋出名 双黄蛋l 袁枚的食经 l 高邮咸蛋的特点:质细而油多l 鸭蛋与风俗 端午的鸭蛋l 蛋壳的妙用l 多媒体课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