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有嘉肴教材分析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而“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兑命篇中说“学学半”,“教”和“学”字形上用的都是“学”字,可见“教”与“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和“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
2、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文言积累较少,甚至仅限于小学课本所学的几首唐诗而已,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虽有嘉肴一课的学习,要注意教师可以领读几遍,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同时做到熟读自然成诵,让孩子喜欢文言,对博大精深的文化萌生兴趣。教学设计(一)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逐字逐句翻译课文。2做到熟读成诵,提高记诵文言的能力。 3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做到熟读成诵。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温习文言
3、,创设语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一单元我们学了世说新语两则,第二单元学了论语十二章,一起来温习一下。没有信心背诵的同学可以打开课本读。文言文精炼含蓄,意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小文言文虽有嘉肴。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将下列几个字音标注在原文中)嘉肴(yo)自强(qing)教学相长(zhng)兑命(yu)学学半(xio)2教师领读两遍。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注意读出节奏。(看似小儿科的办法,却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杜绝了读错音,读破句的情况,还激发了学生学文言的兴趣。所有的文言都适合用此法。) 3学生自读两遍。捧起课本,坐姿端正,语速适中。做到读得准确、顺畅。4勾画文学
4、常识,同桌互相提问知识点。三、译读课文,读懂意思【提出问题】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文以双音节词为主,翻译就是将单音节词换为双音节词就可以了。如,“虽有嘉肴”。【师生共译】 “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嘉肴”,美味的菜,合起来就是“即使有美味的菜”。【教师点拨】 对照注释,加进自己的理解,既要做到字字落实,又要让语句通顺。【学生回答】 跟学生一字一句地讨论,放慢速度,多找几个学生来说。【师生共议】 旨,古义是味道的甘美,今义为主旨。“善”,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好的”之意。从字形上看可以理解为小羊长大了,可以杀之,味道一
5、定很好啊,也可以理解为小羊长大了,很美,“善”“美”是相通的。(设计意图:中国的汉字有好多是象形字,所以可以通过字形来考察它的意思,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同时这也是一门深厚的学问,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教师小结】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看看“自反”“自强”该怎么解释?【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注意,“反”,
6、反省;“强”,勉励;“困”,不通,理解不了。【提出问题】 “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照注释看怎么翻译?【学生回答】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提出问题】 这里特别强调了教的作用。“兑命曰:学学半。”怎么解释?【学生回答】 兑命篇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师点拨】 这里很有意思,古代的“学”竟然也有“教”的意思,可见教学本来就是一体的,是对同一个主体的不同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教、学不分家。【提出问题】 最后一句看注释,逐字对译。【学生回答】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提出问题】 自己逐字逐句地疏通文义,也可以说给同桌听。【学生互译】 (设计意图
7、:长期坚持和孩子们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对译能力很有帮助。这种办法,似慢实快,学生学起来轻松,掌握得牢固,还避免了死记硬背。)四、思维导图,理清脉络【提出问题】 翻译课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表明文章观点的句子。【学生回答】 【师生互动】 学生在文章中勾画出“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个句子。【教师点拨】 拿出一张纸来,在中间写上“教学相长”,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提出问题】 文章以“嘉肴”开篇,引出“至道”。那“嘉肴”与“至道”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一个是美味的菜,一个是最好的道理,都是好东西,有相似之处。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
8、面,物质层面的“菜”容易理解,精神层面的“理”不容易理解,所以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很自然地引出了“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在纸的左上方写上“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再在这个句子的下面写上“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提出问题】 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继续往下推理,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回答】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点拨】 “吾日三省乎吾身”嘛,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进而通过努力,做到“曾益其所不能”。【师生互动】 用图示表示在纸上,先用大括号把前面两个句子扩起来,再用破折号引出这个
9、结论,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师点拨】 无论是自反还是自强,都能让我们有所进步,有所提升,这也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自反”“自省”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教学相长”,用箭头指向我们一开始写下的观点“教学相长”。【提出问题】 论点得出来了,可文章并没有结束,为什么还要引用兑命篇中“学学半”这句话呢?【师生共议】 是为了印证观点,增强说服力。 【提出问题】 那最后这个问句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该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吧,这也是“自反”的表现。【教师点拨】 把我们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设计意图:所谓的“思维导图”,形式不拘一格,目的是梳理
10、文章的思路,使学生们对文章的论证思路一目了然。) 【学生活动】 参照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把课文的论证思路说给同桌听。【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导图做出评价、指导,并引导学生体会论证的严密性。五、品读课文,内化观点【资料助读】 论语八佾篇中写道,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当学生子夏与自己探求诗经卫风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含义,并且能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以后,孔子情不自禁地衷心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呀,是你启发了我啊!现在你可以与我研究
11、诗经要义了啊。孔子以圣人之名望、先生之尊,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却乐于享受“教学相长”的进取之乐。这是一种胸襟,这是一种境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所谓“教学相长”古训的对象,着重指的是教师,是长者,是尊者,是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去教育别人的人。【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说最后一句意在引发我们的思考,结合上面的这个例子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学生回答】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明白困难所在,才能自强不息,努力钻研,这样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教师点拨】 由于“知困”,便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学习越多,就越感到知识的贫乏,由此也就更加发
12、奋地去读书,这样自然就促进了教。反之呢?【学生回答】 预设一:如果不继续学习,固步自封,就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不能更新知识,成为井底之蛙而夜郎自大。预设二:如果不认真反思,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就是不尊重受教育者,同样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教师点拨】 所以你们都喜欢遇到一位善学乐思的老师,其实,“教学相长”的辩证统一规律不只是对教师而言的,也针对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可以是老师,也都可以是学生。从学习的角度,你是怎么理解的呢?【学生回答】 预设一: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比如有同学遇到难题,自己如果会,可以讲给他听,也可以一起探讨,这样对我们都有帮助。预
13、设二:交流互动的前提是学,学海无涯,学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倡导终身学习。预设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经过一番钻研之后,还深感自己之不足,于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教师明确】 由此可见,“教学相长”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谦逊的态度,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亦是修身的一种途径。【教师点拨】 这节课,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桌听,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例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教学相长的规律是将彼此对立的矛盾两方面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和转化,进而达到“水涨船高”的境地。六、抄之诵
14、之,感受韵律【提出问题】 古人用抄书的办法来达到记诵的目的,我们也来试试,用正楷字认真把课文抄写一遍。 【学生活动】 安静地抄写。【教师点拨】 注意坐姿,握笔的姿势,写字者,写志也。做到正身、正字、正心。(设计意图:写字,虽说是极简单的事情,但写字时的态度就反映了学生学习乃至做人的态度,不可小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就能借这一小的教学环节,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成就孩子认真严谨做事的良好品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没有大事,只要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就能成就伟大的人生。同时,教师要舍得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来抄写一些好的东西,“磨刀不误砍柴工”,抄一遍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尤其是在课堂上。所以,教师应
15、该用好我们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 大声朗读几遍,再分层次背诵课文。【教师点拨】 所谓的“层次”,可以是逐句的背诵,可以是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来背,也可以看着导图背,还可以出示每句话的第一个字来背,总之不可牵强暗记,要做到熟读成诵。【学生回答】 学生主动起来展示劳动成果。(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学生主动站起来和老师点名站起来的心理体验是不一样的,也许一开始,主动站起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我们的鼓励下,会有一部分学生战胜自己,鼓起勇气站起来,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慢慢地,学生们会从“主动站起来”这一小的细节中获益。)【教师小结】 课文仅仅70字,却极其周密地阐
16、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可见文字之简约,意蕴之丰厚,“教学相长”的辩证统一规律不只是对教师而言,也针对学生,学了这篇小文言文,我们大家都应思考我们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希望同学们能喜欢儒家的经典文化,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七、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课文。2整理课文翻译,并标注重点字词的解释。板书设计虽有嘉肴 礼记嘉肴不知其旨学知不足 自反是故教学相长至道不知其善教后知困 自强教学反思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教学相长”,因为初一的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所以我们借助朗读这一手段,从读准字音入手,到读出意思,再到结合实际生活读懂“教学相长”这一观点,最后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17、,逐层推进,由浅入深,于“教学相长”这一观点中,慢慢地渗透进学生自己的理解,并用它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对于自己而言,也有很大的触动,教、学、教、学,循环往复,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像蜗牛一样,缓慢地前行,而生命的价值不就在于自己不断地拥有别样的体验吗?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成分可能多一些,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文言积累较少,举一反三真的有点太理想,举三反一就不错了,所以我想还是晚一点放手。能和学生扎扎实实地、简简单单地学习,无形中降低了文言的门槛儿,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进而为学生打开一扇古典文化之门,使他们有兴趣去读经典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二)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 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3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读准文章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2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课时安排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