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2023.7 理论探索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下,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子家庭,但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更加脆弱,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便会产生失独家庭,使其面临更多的风险,当前,我国失独父母作为特殊弱势群体,数量庞大且逐年递增。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关注,首先,在国家层面,国家应对于风险性政策引发的消极后果给予合理性补偿,通过政策的不断优化减轻由失独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其次,在个人和人际层面可以为失独父母提供更加完善的心理慰藉和养老照顾服务,从而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灵的痛苦和阴霾。笔者基于社会工作的
2、增能理论,通过分析失独家庭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首先,独生子女。独子是政策下最直接的社会表象,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唯一性,现行的生育政策对独生子女做出了如下界定:第一,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以上只存活一个的;第二,再婚夫妇已有一个子女,婚后不再生育的;第三,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第二个的。“独生子女”这一概念的通俗解释为“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近几年,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要面临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社会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相应的关注和政策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失独家庭。根据中国现有失独家庭的不同情况,失独家庭的概念可以划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上,失独
3、家庭指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的家庭。狭义上,失独家庭指的是妇女年满 49 周岁,只生育或合法收养唯一子女,现已死亡的生育家庭。这一类失独家庭,都是一孩政策坚定的拥护者和践行者,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做出了重大奉献,且失独家庭的数量庞大且随着政策的变化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其中,部分家庭成员由于年龄较大,无法再次进行生育,对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方面的打击是沉重的,家庭养老问题、健康问题成为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研究的失独群体主要以狭义上的失独家庭为主。(二)理论基础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称为增能赋权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所
4、罗门(Solomon)提出。增能理论包括个人、人际和环境等三个层次。个人层次是增能理论视域下失独家庭的失权表现及应对策略探析 王迪摘要:特定时期的生育政策虽然减缓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提高了人口质量,但也形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家庭结构和照料模式便会发生骤变,“失独”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失独父母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失权情况主要表现在社会孤立、相应制度保障匮乏、自我权能感较低等方面,因此,为失独家庭赋权不仅是失独家庭的重担,也是社会的责任。在增能理论视角下,笔者通过对失独家庭的失权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失独家庭的增权路径,以达到帮助失独家庭自我赋能、恢
5、复社会弱化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确保其安度晚年的目的。关键词:增能理论;失独家庭;失权表现;应对策略382023.7 理论探索指个人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改变自我的消权状况;人际层次是指个人与其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次是指能够改变那些不利于实现个体发展的制度和规则。结合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以及增能理论的三个层次,在个人与人际层次上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而在环境层次上则可以采用宏观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因此,增能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群体的重要理论指导,应该着眼于案主外部资源干预,帮助失独者个人权能遗失的觉醒,走出痛苦困境,以崭新的姿态面对余生。二、失独家庭失权现状及成因分析
6、(一)失独家庭的失权现状失权作为增强权能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指缺乏能力资源的客观状况和主观感受。主要包含以下特征:一是社会位置的自我孤立。生育政策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一旦失独,受到生理因素的限制,他们面对的将是老无所依的晚景。在家庭养老伴随社会发展逐渐缺失的背景下,没有子女依靠的老年失独群体更多面临养老难的问题,而失独家庭大多主要存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伴随失独群体年龄增长,缺乏子女的经济支持,缺乏主要照顾来源,自身劳动能力不断退化,导致自身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心理情感创伤与社会现状的多重打击,使得该群体极易患有心理疾病,滋生抑郁情绪,甚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他们把自己看作成政策的牺牲
7、品。因此,失独群体内心和多方进行比较,个体的认同感低,不愿意融入社会。二是社会的关怀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流动农民工,这些群体正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受到关注,相较于此,失独群体仍未得到较高重视。对于失独家庭来说,社会福利制度往往面临难以解决的伦理难题,制度的统合性会导致不同失独家庭的巨大的个体性差异被忽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采取量化标准,而失独家庭在面对子女的意外事故时遭受的痛苦难以量化衡量;社会福利制度关注焦点存在偏差,制度安排更多关注的是失独家庭的社会生活状态,并没有发现失独家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子女关系的丧失。三是缺少自我权力认同。由于客观环境受限,失独者在社会生活中很容
8、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将个人的行为判断为孤立无助,社会交往范围和社会支持来源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导致失独者与社区和他人呈现相斥性和断裂性。失独者的无能感来源于她们的负面经验,是与环境互动带来的消极后果,自我效能感低导致失独者被社会孤立,他们开始害怕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谈论到与子女相关的话题,这导致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减少;而来自外部系统和政策的限制,如养老金和社会援助系统,反过来又阻碍了他们个人潜力的发展和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所以,为失独家庭赋能,提升自我权力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二)失独家庭失权现状的成因分析一是污名化标签。近些年,伴随着媒体舆论对失独事件的报道,越来
9、越多的失独家庭出现在大众视野,社会普遍将失独者视为边缘性群体,会对失独家庭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该群体由于失独导致精神、心理方面出现异常,不愿与失独者来往,从心理层面主观剥夺了失独群体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权利,负面标签会让失独群体在社会参与过程中陷入困境,不愿意敞开心扉,这无形增加了失独者重新进入社会的压力,阻碍其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甚至会造成社会不公正现象。二是个人资源的缺失。个人资源的缺失直接导致失独家庭失去了养老支持,老年生活质量缺乏保障。当前我国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且受到传统的孝文化影响,独生子女的意外亡故,使得失独父母处于无儿女赡养晚年的状态,从而导致失独者心理、行为产生断裂
10、。三、失独家庭的增权路径从上述分析来看,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源于失权。按照增能理论的层次划分,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失独家庭增能提供介入路径。(一)微观社会工作方法一是自我增权。对于个体增权来说,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对其今后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社会工作者在为失独家庭提供个案辅导的过程中,应提前与失独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以此为基础,社工可以为失独者提供初步的哀伤辅导,帮助失独者释放悲痛情绪,在社工与案主的交谈过程中,可以采取生命回顾的方式,引导案主回想起早期其他有意义的重要事件,帮助案主舒缓伤痛,尽快从悲伤和自我怀疑的情绪39 2023.7 理论探索中走出来。然后,社工还可
11、以采取理性情绪治疗的方法,在会谈过程中利用专业技巧为失独家庭提供哀伤辅导。工作者可采用同感、耐心聆听等技巧,在会谈进程中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让案主感到被理解、接纳和尊重,鼓励失独者表达个人情感,与非理性的哀伤情感告别,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和感受,帮助失独者克服未来生活的障碍,与死者告别,将情感投注到健康的新生活当中。二是团体增权。通过建立发展性小组,使得有相同境遇的成员更愿意敞开心扉,倾诉痛楚和困难,分享面对困难的解决方式。在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小组中,可以帮助失独者重新学习融入社会的技巧和方法,使失独者愿意从悲痛中走出去,能够倾听他人的故事,愿意向他人寻求和提供帮助,学会关心他人。在小组中赋
12、能,个人通过与他人交谈以解决当前问题,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彼此接纳,通过内部成员的互助可以帮助失独家庭更好地面对问题、走出阴霾。三是社区增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帮助失独家庭建立社区集中养老模式。考虑到无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应大力开展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新模式,与卫生部门一起制定综合社区照护模式,建立家庭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改变传统观念,呼吁新型养老模式,同时,帮助失独群体在社区范围内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拉近失独群体成员之间的距离,提升群体凝聚力,同时,这也有利于社区志愿者为同类情况的失独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生活帮助。(二)宏观社会工作方法一是政府
13、的增能。从生命延续的视角看待失独群体,受到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死亡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使得独子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从公民权利视角看,由于失去独子,一个家庭也失去了正常生活的保障,失独者实现社会权利的能力较低。从心理和物质层面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是应有的责任,让失独者安享晚年,也是对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应完善政策保障制度,提高失独群体的经济补偿水平,有序提高月度个人补助额度,建立长效救济制度,确保每一个失独者都能领到特别扶助金,同时还要避免失独者对扶助政策的长期依赖性,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医疗卫生、生活照顾、精
14、神慰藉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的扶助机制,从最大程度上保障失独群体的晚年生活。二是社会的增能。从社会增能层面来看,可以通过促进社会结构的变化来实现个人赋能。这个过程必须首先改变失独者固有的“习得性无助”,同时设法改变滞后文化。在社会政策的长期演变过程中,通常会导致模式化特征的出现,这往往会对社会的一般心理产生极大影响,而这种心理在极大程度上会滞后于社会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因此,赋能不仅要从失独群体入手,更应该回本溯源,落脚到整个社会。对失独群体,社会工作者应号召整个社会为其去标签化,改变媒体舆论的言论导向,失独家庭不应被视为社会的负担,他们是困难群体的一部分,我们不能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他们,社会群
15、体之间应该是开放包容的,我们要正视失独群体的存在,做到平等、理解和尊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基于此,社会及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失独问题,帮助失独者链接社会资源,重新搭建失独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改善其外部生存环境。全社会对待失独群体的态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指标。参考文献:1 李文文.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J.社会与公益,2020,11(8).2 李卓.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及保障措施研究 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3 吕浩,杨海龙.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 J.社会与公益,2021,12(1).4 钱慧.增能视角下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J.求知导刊,2017(6).5 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 J.社会工作,2012(10).(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责任编辑 田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