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兰诗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4)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过程和方法目标:(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朗读,学会表情诵读。(2)学会合作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诗文大意。3、情感和价值目标: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
2、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理解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景,影片引读导入新课2008年是奥运年,那段时间,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中国要把和平和祝福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少数人却要破坏这份美好。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国传递时,其中一位火炬手是我国著名残疾人运动员金晶。当藏独分子企图抢夺火炬时,金晶用自己残缺的身体捍卫了国家的尊严。那一刻,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落泪,当然也永远记住了这位巾帼英雄的名字金晶。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秋瑾、刘胡兰、梁红玉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出示课题木兰诗。我国古代确有
3、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背景资料: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1、诗歌诵读:
4、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学生比读,互评互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2、整体感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根据课文的释义进一步熟悉课文。请一位同学复述文章的内容。提问: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
5、是什么?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缘由、途中思亲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以及军旅生活写得简略。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主题把握。引导、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3、课后作业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第二课时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
6、文_读到木兰是一个_的人”句式来说。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2、品读探究: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教师示例: 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
7、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讲析互文修辞: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经常出现。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8、(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引导、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
9、气氛。)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赞美花木兰,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1、总结归纳: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
10、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2拓展延伸:(1)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2)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3、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练习。板书设计: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匆忙购置 准备出征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智补充:木兰诗练习题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策勋十二转()A次B回C转动 赏赐百千强()A
11、多B大C有余愿为市鞍马()A市场B买C集市 愿驰千里足()A希望B愿意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4.对
12、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
13、的欢快。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8.对木兰解甲归来,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哪些最有道理?()A.说明她不慕富贵,反映了她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劳动者本色B.木兰厌恶战争,向往自由和平生活C.木兰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能留在朝廷,这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结果D.木兰不愿受赏当官,表明她不愿与统治阶级合作,不愿做他们的统治工具9.详略得当是木兰诗的特点,诗中以下部分的内容那些详写?那些略写?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征战队伍的晓行夜宿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10
14、最后一段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11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请各指出一例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排比:_ 作用:_夸张:_ 作用:_参考答案1. A C B A2.A3.C4.B5.B6.C7.A8.AB 9.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的谨慎和机警。10详写,木兰代父从军,再现木兰勇敢、坚强、深明大义的性格;、略写,诗的主旨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富贵的高尚情操,不在于讴歌木兰的英勇善战,所以,对征程艰辛、征战辛苦略写。11排比: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作用:诗句整齐,一气呵成,表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作用: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