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doi:10.3969/000.2023.08.013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 0 96000(2023)08-0090-07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3.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低碳”与“集约”双重约束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测度与优化(7 2 0 0 418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西部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多中心开发的环境绩效比较研究:以成都和重庆为例(41771534)。作者简介:宗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城镇化;吴雅,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讲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城镇化;刘秀华,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Granger Causalit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in China:A Provincial Perspective宗婷吴雅刘秀华ZONGTing WUYa LIUXiuhua摘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炳权一综合指数法计算2 0
3、0 5一2 0 17 年中国3 0 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2 0 0 5一2 0 17 年,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东一中一西梯级分布;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关键词: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国Abstract: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crucialfo
4、r Chinas high-quality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ausal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30 provinces inChina from 2005 to 2017 by apply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these twosy
5、stems are calculated by adopting the entropy weight-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boththe comprehensive indexes of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provincialscale present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during the surveyed period of 2005-2017.The causal relati
6、onship shows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 east-central-western ladder distribution.There exists a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capacity inmostprovinces.Key words:urbanization;resourc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7、capacity;Granger causality test;China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197 8 2 0 18 年,城镇化率由17.90%提升至59.58%。快速城镇化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度、大气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的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联结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纽带,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涵盖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综合承载力,关注资源环境对人的“最大负荷”问题,指在维系良好的人地关系前提下,一定地域内的资源环境所能容纳与支撑的社会91中国省域城镇化与
8、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宗婷吴雅刘秀华经济规模 2。在当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可以帮助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从而保障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健康推进 3。目前,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成果相对较少。刘凯等4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 92 0 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廖世菊(Liao)等 5从省级视角对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平均协调程度在省域层面稳步上升,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
9、中国东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程度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还有学者分别以单个城市 6 和城市群7 为研究区,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相比之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资源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方面,相关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得出资源环境对城镇化具有基础作用8 和约束作用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110-=。关于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学者们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城镇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具有双向性,采取合理措施可以实现城
10、镇化有序推进和资源环境逐步改善的双赢效果12。针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研究既包括城镇化与单一资源环境要素的关系,如土地资源 13、水资源14、生物资源 15、大气环境16、文化旅游资源等,也包括综合资源环境要素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18、响应关系 19)和相关关系 2 0 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或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两点不足: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响应,鲜有文章挖掘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上,城镇化
11、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两个复杂的系统且相互可能存在一定影响,探究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厘清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二者的协调有序发展;第二,在研究尺度上,目前仅有少量研究从国家层面 2 1和某些城市层面 2 对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未有研究从区域层面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无法有效掌握地区发展差异、总结区域发展规律。基于此,本文以我国3 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摘权一综合指数法计算2 0 0 5一2 0 17 年各省份的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结合格兰杰因
12、果检验定量研究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1研究方法1.1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为了克服指标选取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指标体系。在理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4一2020年)X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 0 16 一2030年)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相关文件,并借鉴现有文献默 7.2 3-2 41 中使用频率高、代表性强的指标,从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4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5项指标的城镇化体系,同时基于PSR(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如表1
13、所示。表1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指标属性指标权重城镇人口比重%+0.045人口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0.026城镇化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重%+0.100城市人口密度人/km0.024土地一建成区占比%+0.271城镇化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人0.028人均GDP元人+0.078城镇化经济、三产业产值占比%+0.012城镇化人均财政收入元/人0.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元/人+0.085城镇登记失业率%0.016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0.013社会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0.042城镇化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0.057每十万人
14、高等学校平均在校学生数人+0.061单位DP能耗标准煤/万元0.008单位GDP电耗kWh/万元0.007人均烟尘排放量人0.016P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V人0.014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V人0.014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V人0.005一人均耕地面积hm人+0.097地均供水量Vhm+0.252资源环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人+0.045承载力S森林覆盖率%+0.0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16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0.209污水集中处理率%+0.02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22R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034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0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15、%+0.061注:表中“+”表示正向指标,“_”表示逆向指标。920时,PijlnPisj=0。当Pi=其中,为保证计算有意义,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3.08本文选取2 0 0 5一2 0 17 年作为研究的时间段,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相邻年份插值法补齐。1.2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离差法等。其中,权法关注系统整体受指标变化程度的影响,通过指标信息的计算来确定指标权重,具有操
16、作方便、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干扰、结果较为真实等优点(2 5因此,本文采用摘权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运用综合指数法将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与其对应权重累乘加和,得出综合指数,以客观全面地反映系统整体状况,使得最终测算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具有说服力 2 6。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指标间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异,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运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5。正项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sj=(Xigj-min(Xijl)/(max(Xinj-min(X)(1)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公式为:Xs=(max(Xisjl-Xis)/(max(Xijl-
17、min(X)(2)其中,Xi为第i年s省第j个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Xi为第i年s省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min(Xij)和maxX为Xi的最小值和最大值。(2)计算第i年s省第j项指标的比重Pij:XisjP(i=1,2,.,m;s=1,2,n)(3)(3)计算第j项指标的摘值e:1ZmI ZHPi,lnPi,(i=e:一In(mxn)1,2,*,m;s=1,2,.,n)(4)(4)确定各指标权重W:WF2(1-e1-ej(i=1,2,h)(5)(5)计算综合指数Z:Z,=ZW,Pis(j=1,2,k)(6)1.3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是常用的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该方法强调
18、事件发生的时序性 2 7,旨在研究一个变量过去的行为是否会对当前行为带来影响。通俗地讲,如果变量的滞后值有助于预测变量,那么变量就是变量的格兰杰原因 2 8。利用该方法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具体步骤如下:(1)平稳性检验平稳的时间序列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平稳性检验必不可少若略过该步骤会增加“伪回归”现象产生的概率,导致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大大降低。因此,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选择ADF检验法 2 9检验平稳性,模型如下:A,=a+,+8A,I+E,-I,AAl-p+8,(7)式中:A,为待检验的时间序列(A,A2,A3,A,t 为时间变量,a为常数项,、,为趋势项,8,为
19、残差项,p为滞后阶数,9为最大滞后阶数。(2)协整检验。协整反映不同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心思想是: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将其进行线性组合,使组合后的序列具有平稳性。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使用差分序列产生的长期信息缺失的问题 3 0 本文选用常用的E-G两步法 3 来检验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具体步骤如下:对两个同阶单整序列(B)、(C)构建协整回归方程,得出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l:C,=+入,B,+81(8)用ADF检验法对残差(el进行单位根检验,若残差平稳,则(B)和(C)存在协整关系,反之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3)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
20、关系,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在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判别,模型如下:Y,=a+Ev=BXv+Ev=1yYv+8(9)X,=a+Z-,Xiv+E=1,Yiv+8,(10)式中:a为常数项;、分别为相应回归系数;u为变量X和Y的最大滞后阶;8 为残差项。公式(9)用来检验X是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检验的原假设为,=0(u=1,2,u),即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对,=O(u=1,2,u)进行检验,若拒绝原假设,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反之,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对公式(10)中=0(=1,2
21、,u)进行检验,从而判断Y是不是X的格兰杰原因。2结果分析与讨论2.1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测度及评价基于2 0 0 52 0 17 年3 0 个省份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公式(1)(6)计算得出2 0 0 52 0 17 年各省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因篇幅限制,文中对此结果不展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并借助Excel对其进行直观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 0 0 5一2 0 17 年,各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都呈上升态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就城镇化系统而言,以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综合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以河南、广西、
22、贵州、云南和甘肃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就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而言,2 0 0 5年,上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最高,数值达0.555,其次分别为东部省份北京、江苏、浙江和天津,而西部地区宁夏、甘肃、贵州和青海排名靠后;到2 0 17年,甘肃、山西和青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仍然较低。因此,从区域层面来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都分别呈现明显的东一中一西梯级分布。2.2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存在的异方差,同时保持原有的协整关系不变,本文对城镇化综合指数(U)和资源环境93中国省域城镇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杰因果关系分析|宗婷吴雅刘秀华承载力综合
23、指数(RE)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U和InRE,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用lnU和InRE表示。运用Eviews10.0软件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2.1平稳性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InU和lnRE两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3 0 个省份平稳性检验结果整体较好,有2 5个省的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通过了水平值平稳性检验,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其余5个省份(北京天津、广东、海南和云南)均通过一阶差分达到平稳,需要进行协整检验2.2.2协整检验针对上述一阶差分平稳的5个省份,采用E-CG两步法检验其InU和lnRE之间的协
24、整关系,发现只有天津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而其余4个省份(北京、广东、海南和云南)的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不具备长期稳定关系。因此,本文将该4省的相关指标数据剔除,对其余2 6 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分析。2.2.3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views10.0软件得到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表3 的结果显示,整体而言,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0.0 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省份有2个,在0.0 5的显著性水平下有因果关系的省份有5个,在0.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有因果关系的省份有14个
25、,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无因果关系的省份有5个。这说明在省际层面上,我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紧密联系,深入研究两者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求达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层面来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果关系具有显著差异,存在一定的东一中一西梯级分布规律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城镇化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因。结合调查的数据可知,2 0 0 5一2 0 17 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的东部省份城镇化综合指数排名均靠前,城镇化水平较高,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而相比之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虽较2 0 0 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较为缓慢,且
26、大部分省份在2 0 13 一2 0 16 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其中,江苏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从2 0 13 年的0.3 96 下降到2 0 16 年的0.3 93,福建则从0.3 2 0下降到0.3 11;天津和上海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下降阶段出现在2 0 14一2016年和2 0 13 一2 0 15年,下降率分别为3.3 4%和4.7 0%。由此看来,东部地区的这种单向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当前东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快但质量不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这与部分文献13 2-3 的0.92005年城镇化一2 0 17 年城镇化200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2017年资源环境承载力
27、0.80.70.60.50.40.30.20.10.0林雀市省市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江苏海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黑龙江省内聚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12005一2 0 17 年中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表2中国3 0 个省份的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平稳性检验结果省份名称InUnRE是否同阶平稳(VIX)北京市,天津市,?V河北省山西省V内蒙古自治区V辽宁省V吉林省黑龙江省V上海市V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V福建省V江西省山东省V河南省V湖北省3湖南省广东省?!V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V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V甘肃省青海省V宁夏回族自治区V新疆维吾尔自
28、治区3V注:指水平值平稳,指一阶差分平稳;上角标1、2、3 分别代表只含常数项、既含常数项又含趋势项、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3 种检验情形,以上数据均进行了信度检验。94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2023.08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近年来,得益于较高的居民收人、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及中西部剩余劳动力的涌人,产生了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效应,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3 4。截至2 0 16 年末,东部地区12.8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43.17%的城市人口和55.52%的地区生产总值。然而,过快增长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强
29、度给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东部省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问题尤为显著13。例如,据生态环境部2 0 17 年发布的数据,位于东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之一,其PM2.5、PM i o、S O 2、NO2、CO 和O,浓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5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2 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 个百分点。2 0 17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指出,东部表3 中国2 6 个省份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分类省份名称因果关系地区分类河北省
30、互为原因东部辽宁省互为原因东部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互为因果宁夏回族自治区互为原因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为原因西部天津市U-REA东部内蒙古自治区U-RE西部吉林省U-RE东部上海市U-REV东部江苏省U-REV东部城镇化发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浙江省U-REA东部福建省U-REV东部四川省U-REV西部甘肃省U-REV西部青海省UREV西部河南省RE-U中部湖北省RE-U中部湖南省RE-UV中部城镇化发展依赖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RE-UV西部重庆市RE-UV西部贵州省RE-U西部陕西省RE-UV西部山西省互不原因中部黑龙江省互不原因东部因果关系不显著安徽省互不原因中部江西省互不原因中
31、部山东省互不原因东部注:U指城镇化,RE指资源环境承载力。“互为原因”指在0.10 的显著性水平下U和RE有格兰杰因果关系;“URE”指在0.0 1的显著性水平下U是RE的格兰杰原因,“URE”指在0.0 5的显著性水平下U是RE的格兰杰原因,“U一RE”指在0.10 的显著性水平下U是RE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亦然;“互不原因”指在0.10 的显著性水平下U和RE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地区的济南、北京、广州、上海和大连5市路身中国十大堵城,其中济南和北京更是分列第一、第二。针对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 0 14年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4一2 0 2 0 年),明确了“
32、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指导思想,各地方也出台了配套政策,进一步改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状况。但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仍表现为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从侧面表征我国城镇化高质量水平的全面实现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中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到城镇化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城镇化的发展要依赖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支撑作用,其中较高水平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会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而较为滞后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则会约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观察出现这种因果关系的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可以明显看出,这三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均在研究时段内高于城镇化水平,且综合指数均呈上升态势
33、(因篇幅限制,文中对此结果不展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这说明中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促进了城镇化发展,这与陈恩等 3 6、董锁成等 13 7 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究其原因,中部地区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其丰富的水、耕地、矿产资源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还显示(因篇幅限制,文中对此结果不展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中部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增长速度随时间减缓,且后者的减缓速度明显快于前者。事实上,尽管中部地区资源种类丰富,但其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主体产业为煤炭、钢铁、氧化铝等,加之承接东部转移的高耗能产业,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面
34、临着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这一以传统高能耗产业为主体的局限性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也十分有限【3 8,导致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因此,中部地区应注意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旦城镇化对资源的超负荷利用超过资源承载力,将制约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表3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10 个省份的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具有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中,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4省表现为城镇化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原因,广西、重庆、贵州和陕西4省表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宁夏和新疆的检验结果说明城镇化和
35、资源环境承载力互为因果。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到城镇化单向因果关系上看,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类似,主要以推动城镇化为核心目的,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赖程度较强。值得注意的是,从城镇化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单向因果关系上看,甘肃省、青海省同东部地区类似,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下95中国省域城镇化马杰因果关系分析宗婷吴雅刘秀华资源环境承载的环降,而内蒙古和四川省则表现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均呈持续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既可能表现为消极的破坏作用,也可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契合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假说 3 9,当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科技进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产业优化、
36、人居环境改善等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资源环境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鉴于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城镇化水平低但增速较快,拉动了劳动力效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进而导致了低城镇化水平下就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的出现。3结论本文借助熵权一综合指数法,在构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2 0 0 52 0 17 年我国3 0 个省份的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定量研究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 0 0 52 0 17 年,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显著。具体而言,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
37、东部地区城镇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最高,以湖北和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次之,以甘肃和贵州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水平最低,呈现明显的东一中一西梯级分布。(2)总体而言,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省份中,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比例高达81%。这说明在省际层面上,我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着紧密的内部关联。(3)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城镇化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原因,且这种单向关系呈现一定的负向影响,表明该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呕待提升;中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说明该类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当前仍重点依赖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城镇化发展;对于西部地区而言
38、,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单向因果关系呈现两极分化,既存在与中部地区类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又存在与东部地区表现形式相异的城镇化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原因。(4)针对3 类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不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东部地区应注重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继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转型中起带头引领作用。具体来看,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产业层次和发展环境优势,吸纳更多高层次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严控城市边界扩张速度,提高存量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39、,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治理,逐步实现城市“低碳化”“智能化”转型。中西部地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发展模式的转变,力求最大程度地弱化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首先,应加快产业由低端资源型向高新技术型和环保型的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其次,应依托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增加居民收人;接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努力缩小与东部差距,进而增强吸纳高素质人口的能力;再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外资流人,推动城镇化进程;最后,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监管,努力防止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退化。
40、参考文献:1SHEN L Y,SHU T H,LIAO X,et al.A newmethod to evaluate urban resources environmentcarrying capacity from the load-and-carrierperspective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recycling,2020,154:104616.2周侃,樊杰.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 地理研究,2 0 15,3 4(1):3 9-52.3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等.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
41、实践 J.资源科学,2 0 17,3 9(3):3 7 9-3 95.4刘凯,邹荟霞,任建兰,等.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演变 J.生态经济,2 0 17,3 3(9):12 6-12 9.5JLIAO S J,WUY,WONGSW,et al.Provincialper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urbanization growth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carrying capacity(RECC)in ChinaJ.Science of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
42、730:138964.6杨顺祥,刘宇.北京市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演变 J.科技促进发展,2 0 2 0,16(Z1):268-276.7张韦萍,石培基,赵武生,等.西北区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J.生态学杂志,2 0 2 0,3 9(7):2 3 3 7-2 3 47.8张雷.现代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 J.自然资源学报,2 0 10,2 5(4):6 96-7 0 4.9张乐勤.资源约束下安徽省适宜城市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演进对策 J.水土保持通报,2 0 16,3 6(2):2 2 8-2 3 3.10庄贵阳,谢海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
43、城镇化转型路径研究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5,15(2):1-10.11张文婷,温宗国.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6,2 6(S1):385-388.12CHEN M X,LU D D,ZHA L S.Th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and effects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1):17-30.13SHRESTHAM K,YORK A
44、 M,BOONEC G,et al.Land fragmentation due to rapidurbanization in the Phoenix Metropolitan Area:analyzing the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driversJJ.Applied geography,2012,32(2):522-531.14SRINIVASAN V,SETO K C,EMERSONR,et al.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watervulnerability:a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sys
45、tem approach for Chennai,IndiaJ.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dimensions,2013,23(1):229-239.15SETO K C,GUENERALP B,HUTYRA L R.Global forecasts of urban expansion to 2030 anddirect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pool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96规划与建设PLANNINGAND
46、CONSTRUCTION现代城市研究城2023.08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2,109(40):16083-16088.16XIAN C,ZHANG X,ZHANG J,et al.Recentpatterns of anthropogenic reactive nitrogenemissions with urbanization in China:dynamics,major problems,and potential solutionsJ.Science of thetotal environment,2019,656:1071-1081.
47、17熊建新,王文辉,贺赛花,等.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演化 J.经济地理,2 0 2 0,40(5):2 10-2 19.18郭莎莎,陈明星,刘慧.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以北京为例.地理研究,2 0 18,3 7(8):1599-16 0 8.19刘凯,任建兰,张理娟,等.人地关系视角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以山东省为例 J.经济地理,2 0 16,3 6(9):7 7-8 4.20王梦晴,张全景,翟腾腾,等,日照市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 J.水土保持通报,2 0 18,3 8(4):2 53-2 58.21李红祥,徐鹤,赵立腾,等.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
48、合关系实证研究 J.生态经济,2 0 16,3 2(2):3 1-3 3.22王新杰,薛东前,延军平,等.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关系分析.地球与环境,2 0 10,3 8(1):43-48.23李琳,卢佳佳.中国省域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及影响因素 J.经济经纬,2 0 18,3 5(3):8-15.24杜霞,孟彦如,方创琳,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生态学报,2 0 2 0,40(16):5546-5559.25孙涵,聂飞飞,胡雪原.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差异分析 J资源科学,2 0 18,40(3):47 7-48 5.26赵
49、益民,姜晨曼.基于值加权综合指数法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指数研究 J.国家图书馆学刊,2 0 2 0,2 9(4):7 5-8 9.27曹永福.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评述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0 6(1):155-16 0.28王丰龙,刘云刚.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财政收人增长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地理学报,2 0 13,6 8(12):1595-16 0 6.29JDICKEY D A,FULLER W A.Distribution of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series witha unit rootJ,Journal of th
50、e American statisticalassociation,1979,74:427-431.30赵哲,陈建成,白羽萍,等.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J.中国环境科学,2 0 18,3 8(7):2 7 8 5-2 7 93.31ENGLE RF,YOO B S.Forecasting andtesting in co-intergrated systemsJ.Journal ofeconometrics,1987,35(1):143-159.32余江,叶林.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8,7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