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5第22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掌握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洗练的语言风格。4.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5.熟读、背诵课文。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通文言文。难点:1领会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真谛,把握课文的主旨。 2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和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
2、种事物的看法、追求上,来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二)说说你对陶渊明的了解,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回忆。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
3、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三)本文文体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4、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体会朴素凝练的语言风格及多用否定句的特点。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放录音,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情。2.教师指导学生多形式的反复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3.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4.检查预习效果,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嗜(Sh )辄(zh )吝(ln )褐( h )箪(dn )汲( j )戚(chu)欤(y )觞(shng)俦(chu)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书中的意思
5、)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于是,就)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空荡,空寂)D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高兴的样子)E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3)一词多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处所) 曾不吝情去留(离开) 杂然相许(赞同) 去 日始出时去人远(距离)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寻向所志 (标志) 其亲旧知其如此(他,代五柳先生) 以乐其志 (志向) 其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中的)颇示己志 (志趣)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揣测、反问)四、朗读课文,知晓文意。1.听录音,读课文。2.注意节奏。课文节奏划分:先
6、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怎样才叫
7、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五、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2)“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第二大爱好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他饮酒时“造饮
8、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4)第三大志趣著文章。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本是要给别人看,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使人钦佩万分。(2)至(4)条概括起来就是他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刻画了一个虽然贫穷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
9、之外,不但不知道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用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起了一个字号。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世风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表现了他卓而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而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也显示出他的志趣。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10、?“不”字为一篇眼目 课文中共出现九处否定句 表现其思想性格“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淡泊宁静“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恬淡自足“不求甚解” 胸襟开阔,意存高远“家贫不能常得” 开朗乐观“不蔽风日” “曾不吝情去留 ” 耿直率真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 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六、课堂练习:请用课文原
11、句答题: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_。_。明确:1、宅边有五柳树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3、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不汲汲于富贵七、小结:人物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背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志趣爱好: 1.好读书,2.性嗜酒 3.常著文章自娱精神面貌:淡泊名利,独立特行, 率真自然,安贫乐道。八、作业1.背诵全文。2.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