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逍遥游理解性默写1. 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 ; , 。 , ;2 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3. 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 。 4.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5.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6.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2、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7.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繁荣,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8.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 , , ”。9.在逍遥游中,用“杯水介舟”做比喻,说明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且“所待”与自身大小相关的句子是:“ , ; , ”。10. 在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 , , , ”。11. 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12.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
3、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 、 、 、 ”。13. 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金人逍遥之境的三类人 , , 。14. 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如:“ , ”。15. 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16.当
4、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 , ?17. 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18.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的句子是:“ , , , ”。19.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一文中借用齐谐对鹏鸟的描述:“ , , , ”。20. 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 。21.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抟扶直上”。22. 文中以杯子和草芥为舟,
5、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 。23. 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者九万里”,这些均源自逍遥游中“ , , ”。24. 逍遥游一文,虽然想法奇特,笔法夸张,但逻辑推理十分严密。比如: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 , 。25. 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26. 逍遥游中,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不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不及大的寿命的句子是: , 。27.作者在彻底否认“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
6、是: , , 。28. 逍遥游的主旨句是: , , , ?29. 逍遥游中,作者以行路备粮做类比,说明“小”和“大”所待的的大小不同,但都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待”的句子是: , , ; , ; , 。30.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道”能够先天地而生,只有掌握了这种“道”,才能 , ,这样才算是逍遥游。31. 苏轼“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上九万里”的诗句,共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 。32.文中写列子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的句子是: , 。33. 文中写列子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的句子是: , 。34. 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
7、的句子是: , 。35. 逍遥游中追求“逍遥游”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 不立名的语句是: , , 。36. 逍遥游中写水的深浅和浮动船只的关系的两句是: ,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8、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1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1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1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6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8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9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4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25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7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30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3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33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4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