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弗罗斯特。2.掌握象征和比喻的区别。3.理解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理解本诗的内涵哲理。2掌握象征的用法。【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PPT上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足迹图片,利用焰火足迹导入本课。二、作者介绍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著名诗作白桦树等。三、预习检查(在PPT上出示下列字词。)涉足 sh 伫立zh 萋萋 q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2、 延绵:连绵不断。 回顾:回过头来看看。四、初读本诗1.朗读本诗第一节,想一想诗人在面临道路的选择时,呈现出怎样的心理?(从“可惜”看出惋惜,从 “久久伫立”看出伫立思考,从“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看出向往。)2.朗读第二节诗,请画出诗人选择的那条路,并说出作画的依据?(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作画。依据:荒草萋萋、幽寂、美丽诱人、但又人迹罕至。)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这句话表明诗人选择的道路有何特点?(充满艰辛)4.朗读本诗第三节,说一说诗人对选择的和未选择的路分别是怎样的心态?(对于已选择的路,诗人知道路一旦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努力走下去; 对
3、于未选择的路,诗人有着深深地眷恋和向往。)5.“恐怕我难以再返回”说明诗人选择的路有什么特点?(不可返回)6.朗读本诗第四节。多年后,诗人对路有什么看法,谈一谈你的意见。(路决定着人生)五、再读本诗(教师播放背景,让学生边读便思考下面的问题)1. 对于道路的选择,诗人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伫立思索选择惆怅回顾、叹息)2.诗人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为题目?(这首诗实际上写的是人生道路。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人往往只能选择一条,而那些未走的道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3.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六、三读本诗1.
4、学了本诗,你有何感想?(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的选择。)2.从自然界的路到蕴含哲理的人生之路,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象征手法)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是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3.请用象征手法写一首有关成长的小诗。教师出示例子,学生学作。例: 童年 不售返程票一旦 起航 绝不能复返 七、拓展延伸1赏析弗罗斯特熟悉黑夜 。 (教师在PPT上出示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弗罗斯特我早就已经熟悉
5、这种黑夜。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归来,我已经越出街灯照亮的边界。我看到这城里最惨的小巷。我经过敲钟的守夜人身边,我低垂下眼睛,不愿多讲。我站定,我的脚步再听不见,打另一条街翻过屋顶传来远处一声被人打断的叫喊,但那不是叫我回去,也不是再见在更远处,在远离人间的高处有一樽发光的钟悬在天边。它宣称时间既不错误又不正确,但我早就已经熟悉这种黑夜。(赵毅衡译)赏析:弗罗斯特常通过具体的实物、情景写诗,以自然的方式关注现实,语言平淡而富有暗示性、且用意精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拓展,多讲解)2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歌都富于哲理,都是对人生之路的思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挫折,诗意浅显易懂;而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写得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