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858002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3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高中语文-散文杂文-张抗抗散文课外阅读素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散文杂文 张抗抗散文张抗抗随笔散文集:追述中的拷问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是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

2、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漾,我曾经在桥

3、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是因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美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

4、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我究竟来自何方?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漫漫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如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木棒,隆

5、隆如森林火仁、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

6、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红领巾、蓝领巾的故事(1) 夏的一日,阳光亮得晃眼,热风干爽。突发地就有了勤快的念头,决定翻晒衣箱。那箱子已有很多年不曾理会,掀开箱盖,杂乱的旧物扑来一股霉味。旧物已很有些 年

7、头,都是百无一用却又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我把它们一一摊开,晾在窗台外沿的阳光里如我记忆的长卷一点一点铺展。我看见幼儿园老师的评语、小学的成绩报告单、中学的周记本、红底黄字的红卫兵袖章,还有北大荒的羊绒帽子狗皮护膝绑腿布家信面对这些仅仅只属于我个人的历史文物,我确信自己已活得不算太短。它忽然就从那堆东西里滑脱下来。几乎悄没声儿,如一片蓝色的云,飘过天际,荡过长风,擦过窗台,散发着一种遥远而陌生的童稚气息,落在我的脚边。 先队国际大联欢。蓝领巾即是那次的礼物和纪念。很远的60年代初,也许更早。那个年代世界上有许多像我们一样刚刚新生的少年先锋队。老师,课文里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它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

8、染成。我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时候染的呢?我的一件白衬衣染上了鼻血,妈妈没时间洗,才几天工夫,血就变成黑色的了,像墨汁一样。可是红领巾染了血怎么会是红的这是一个比喻。不,课文里没说这是比喻,它说“是用”,那么,战场上烈士牺牲的时候,是不是有人拎着一只桶在旁边等着接血呢?同你说不明白,你这孩子爱钻牛角尖我又问过父母问过同学问过同学的哥哥姐姐最后问过自己。我从没有得到过满意的回答。于是这个极其深奥的问题困扰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有关红色的神秘来历曾经那么强烈地唤起过我的求知欲,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定红色是世上的领巾惟一的颜色。所以直到30多年以后我从脚边拾起那块略略有些褪色的蓝领巾的时候,最先涌人

9、我脑海的便是这样一个令今天的我哭笑不得的记忆。但记忆中的蓝领巾却依然鲜亮如初。我第一次见到它的那一刻,惊愕地张大了嘴久久不能合拢。我从来没有见过蓝领巾。我从来没有想过“红领巾”可以是蓝的。那天联欢活动结束的时候,大队辅导员拿来一大把各色各样的领巾让我挑,那一大堆领巾中除了蓝色,竟然还有粉红色和淡黄色。五彩缤纷如一群彩鸟飞舞。我眼花缭乱手足无措满脸放光,终于清醒过来时便毫不犹豫地挑了一条浅蓝色的。我至今并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蓝色;后来这些蓝色粉色满校园飘扬,一时间竟掀起了一场五彩风暴,弄得全校不得安宁也是饶有趣味的回忆之一。事实上,首先是因为妈妈为我那天的活动准备了一条绸子的红领巾。我佩戴它走

10、进学校时大概是昂首挺胸,难以掩饰自己的洋洋得意。这样非同寻常的骄傲吸引了老师的目光,没等我的红绸巾在我的脖子上出够风头,大队辅导员便用一条布的新红领巾将它换走了。我甚至来不及伤心联欢就已开始。联欢的其中一项活动是各国的小朋友互相交换领巾那个时刻有一个面色黧黑、高颧骨厚嘴唇的小女孩向我走来。她踮起脚尖,细细黑黑的手臂环上我的颈子。我垂下眼睑,眼角的余光扫过胸前。我看见一条同我赠送给她的红领巾几乎一模一样的红领巾,有些发硬的布角往一边翘开去。我想我当时一定非常失望。因为就在我的旁边,一个高年级的女孩儿,在互相交换了红领巾以后,她竟然把自己衬衫口袋上别着的一支钢笔,摘下来送给了对方。于是,就发生了以

11、下叫人简直不敢相信的事情站在她对面的那个高个儿男孩,竟连眼睛也不眨,就把自己手腕上戴着的一只小小的手表解下来送给了她。这个恰恰让我亲眼目睹的场面在日后的许多天里一直使我羡慕得坐立不安。那个有着一头金发、白皙的面孔上散落着芝麻似的雀斑的小男孩第一次使我学会了关于“痛苦”的造句。这种与生俱来的人之嫉妒的恶劣天性,很快在所有参加了那天联欢活动的好学生中蔓延扩散,所有的好学生都一致为那只手表忿忿不平。这种愤怒的情绪一直持续到校长终于下令将全部礼物都收归交公为止。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红领巾、蓝领巾的故事(2) 同我旁边的幸运女孩相比,我自然有了强烈的受委屈感。尽管后来在大队辅导员把蓝领巾换给我的时候

12、,我发现那个厚嘴唇的女孩送给我的布红领巾在背后的领角那儿,居然用金色的丝线绣着一行弯弯曲曲的字母。这行无人能解的字母所带来的神秘欢欣顿时极大地提高了礼物的价值。大家纷纷猜测它来自与我国南方疆土相邻的那个兄弟国家。我把这条绣字的红领巾在手心里攥出了汗,但我最后还是把它还给了老师。也许是为了我“赞助”的那条红绸领巾,也许是为了安慰我那天的结局很辉煌,我得到了一条漂洋过海而来的,这儿从没人戴过的蓝领巾。其实那时候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我还从没有标新立异的愿望,但是我喜欢这条蓝领巾。许多年以后,我站在窗外的阳台上,手捧着薄如蝉翼、蓝似远天的三角绸巾,恍然明白自己对于大海和蓝天的向往,早已源于我的少

13、年时代。然而那个五颜六色的领巾在校园里神采飞扬的日子,却结束得过于仓促。很快就发生了一连串因这些“远方来客”而招惹的“风波”。先是课间操时许多人围着拥有这些蓝色粉色的“红领巾”的同学,好像进了动物园,以至于对哨声铃声都置若罔闻。发展到后来,竟有高年级的大同学在放学后,把戴着与自己不同颜色的领巾的人,围堵在厕所里、墙角下,蛮横地强摘下蓝领巾,抢了就跑。毕竟没有得到蓝领巾的人是大多数我惶惶地想:原来别的人也都喜欢蓝领巾呀!宁静的校园在那些日子里乱成一团。校长终于第二次下命令:不许在学校里佩戴除了红色的即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那种红领巾以外的“红领巾”。我本来就很担心自己的蓝领巾有一天会被人抢去,这道及

14、时的命令便把我的蓝领巾送进了抽屉。后来最终又送进了封存的箱子。学校在解除了蓝领巾之患后很快恢复了平静。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戴过蓝领巾。毕竟,我已习惯了我的红领巾和臂上的“三道杠”。但是由于蓝领巾的出现,那个关于红领巾的红色来历,从此却越发地使我苦恼。我至今记得,我和那几个拥有蓝领巾的同学,在终于从老师那儿得知蓝领巾来自东德少先队之后,我们曾异常严肃地讨论过以下的问题:你们说,他们的蓝领巾是不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呢?当然是。他们和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呀。那么,他们的烈士,烈士的鲜血难道是蓝颜色的吗?这个问题难住了所有的人。大家互相看来看去都说不出话来。想了很久,终于有个比大家都聪明的人找到了一个满

15、意的答案,他告诉我们:我想,可能他们的血就是蓝颜色的。大家都很惊奇很怀疑地看他。那个年龄的我们还没有学过生物课。他抓着头皮,非常肯定地补充说:“当然。你们记得他的眼睛吗?那个金黄头发的男孩,他的眼睛就是蓝颜色的。如果他们的血不是蓝的,眼睛怎么会是蓝的呢?”再也找不到理由反驳他。我们大家都被他的重要发现“镇”住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且从此都坚信蓝领巾的故乡人,血管里流着蓝色的血液。就是嘛,为什么鲜血非得是红色的呢?世界这么大,怎么可能把每个人的血都抽出来看一看呢?那个关于蓝领巾的故事,晾晒在夏日的阳光下,如一片蓝色的烟雾,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空里。连我也不明白,怎么会

16、想起这些我实际上从未想起过的往事。进了中学以后,不知是不是由于我这种爱钻牛角尖的恶习,我从“三道杠”降到“二道杠”,最后到退队时已什么都不是了。但我依然珍藏着我的红领巾,还有散发着阳光香味儿的蓝领巾。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地上有字(1) 一个和暖的春日下午,我骑着自行车经过望湖宾馆楼后的一处拐角。那儿有一块小小的空地。我刚从北方回到这座家乡的城市,这几年杭州的街道经历了太多的改造,已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庆春路拓宽以后,竟然在以往十分拥挤的这个小街口,留下了一块形状显得很优美的自然三角地。然而,那一刻,吸引了我视线的却不是那块空地,而是空地上的人。黑压压的人群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人墙,后面的人踮

17、起了脚尖,仰着脖子,密集的目光都极力想从人缝中穿过,往人圈子中央的那块空地上抛射。人群鸦雀无声,静悄悄没有一点儿响动,像是在瞻仰着一尊神圣的塑像。人们屏息静气,彬彬有礼地默立着,更像是在向那块空地致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今天居住的任何城市都是罕见的。我由此生出了几分好奇和疑惑。如今那些喧闹的街市,凡是围满了人的地方,不是出了车祸就是卖假药或是销售奖券再不就是打架斗殴什么的。所以此刻这一块人头攒动的三角地上空,弥漫着如此庄严的气氛,这种在城市似乎已濒于绝迹的宁静,便十分的叫人纳闷叫人发憷,叫人捉摸不透,叫人忍不住想要去看个究竟。我这样想着就跳下了车子。我第一眼看见的是满满一大片覆盖着图案和花纹的水

18、泥地。一组漂亮的白色符号,很精致地从深灰色的地面上凸显出来,就像初春刚刚泛青的草地上飞来的一群白蝴蝶,或是烂漫的野花和蒲公英。人们的目光追踪着白蝴蝶扇动的翅膀,人们的呼吸掀动着细薄的花瓣。我拨开人群,靠得离地面更近了些。那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吸引了人们也吸引了我的东西,绝不是白蝴蝶也不是野白花。地面上既没有图案也没有花纹,而是许许多多的字汉字,美术体的空心汉字。那些白色的汉字就写在街面上,密密麻麻地占满了那块小小的三角空地。模糊的视线渐渐变得清晰,准确地说,在我面前的,是一些用白粉笔写成的字块。每个字都有手帕之大,笔笔画画一丝不苟,虽然很难辨别那字体师承何人,原出何家,但线条圆熟流畅,有些龙飞

19、凤舞的架势,字脚的笔画总是甩得很远,像是突然会一跃而起,就要飞走的样子从最下面那一行往上看,每一行都排列得十分整齐,好像在地上打过底线似的,看来绝非一日之功了。那些字块都像是有内容的,在整个大格局中又分成间隔的几小块,有的像诗句,有的像格言,它们悄然仰泳在温煦的阳光下,化成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色海鸥。它们从哪里飞来,这马路地上的粉笔字?目光向上移动,顶上是一行端庄的大字:好人一生平安。当人们读到这最上面一行字的时候,人们便看见了他。他其实一直安静地盘腿坐在地上,那是两条不太完整的短短截腿。只露出光光两坨没有脚的红肿膝盖,扭曲地掩藏在他的蓝布衫角下。他的年龄看样子只有二十多岁,身子瘦小,脸也是清

20、秀瘦削的,但疲倦苍白的脸上却有一种恬淡的神情,就像一个亲历过风暴和战争的老人,面对着和平日子里的喧嚣与繁华。在他的臂弯里,托靠着一块一尺半宽、两尺长的小黑板,就是机关办公室墙上挂着那种用来记事的小黑板。黑板面对着人群或者说是观众们,同时便也就背对着他自己了。他那两只完好的手,一只手里拿着一支粉笔,另一只手里拿着一只小小的黑板擦,他似乎刚刚在黑板上擦去了什么,有一些干燥的粉笔灰,无声地从黑色的底版上滑落下来,如同夜空中飘落的点点雪花,很快便融化到黑暗中去了他在那块小黑板上轻轻吹了口气,吹净了残留的粉笔灰,然后他开始在黑板上写字。不是像常人那样面对着黑板,而是面对观众,黑板顶在他的颔下,他的手和笔

21、伸向黑板的时候,那黑板对于他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必须一笔写出一个完全反方向的汉字。于是,他就这样面朝着观众、黑板背对着他,悠悠然一挥手,如同轻舟顺流而下,又像是喷气飞机划过蓝天,迅速得只是眨眼那么一个瞬间,小黑板中央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汉字,犹如一朵盛开的白菊花。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地上有字(2) 那是一个“妙”字美妙的妙、奇妙的妙、奥妙的妙。不仅是反手疾书,而且是双线双笔连合。如果仅仅用细描的单线,远处的观众想必不容易看清。因此他在每一笔画中,都嵌下了一块狭长的空白,好留给观众和他自己去填充想象。普通汉字倒着写已非易事,而这样的空心美术字倒着书写,恐怕也算是一门绝技了。静寂的场地上,能听

22、见人们由于惊诧和震撼而发出急促的呼吸声。他仍是从容地端坐着,默默地向观众展示着他胸前黑板上的那个“妙”字。他让那个字在黑板上停留了一小会儿,然后用左手的黑板刷,把它慢慢擦掉了。白色的粉笔灰,又一次如雨如雪纷纷飘落。他重新举起手,又写了一个“心”字。那“心”字袒露在众人面前,白色中似乎隐隐透出些淡红的血丝。他再一次将它擦去,又飞快写出了另一个汉字众人伫立着,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无声的书法艺术表演,似已被这些平日常见常用的汉字慑服。人圈已越来越大,却静寂得如入无人之境。前方离我几步之遥的小黑板,渐渐缩成一个小黑点,又慢慢放大,变成一只奇大无比的鹭鸟,即将振翅飞去。它的羽毛发出一种银色的亮光,洒满了人

23、们肃然起敬的目光。这位写字的青年人叫什么名字?他从哪里来?还将会到哪里去?他因何而致残?他的家乡还有什么亲人?他读过几年书?他从小时候起就热爱书法艺术么?他以这种街头写字的方式为生,已经有多久了呢?当他不幸致残以后,他是怎样度过那最初的绝望,而最终选择了以游方写字来谋生?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乞丐那样哭诉哀求着去伸手乞讨去花言巧语骗钱去昧着良心卖假药,而是练就一手世人难得一见的反手绝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自食其力?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又偏偏喜欢和善于写字?残疾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换饭吃,是否会让那些身体健康却沿街乞讨纠缠不休的无赖无地自容呢?我这个因写不好钢笔字而早早改用电脑的写字人,面对街头这位不知

24、名的书法表演艺术者,生出满心的惭愧,继而引发出无数的问题。但我无法向他提问。因为场地太安静了,每一句对话都会让观赏的人们悉知。我担心那样也许会破坏了他的神秘感;况且,他始终不停地在写,那是一项近乎神圣的工作,我想他一定不希望被打扰。我站了一小会儿,然后穿过人群,往那写满了字的空地中央的一只铁罐子走过去。铁罐子里已经放着不少钱,最上面一张是十元的人民币。看来,在我之前的观赏者们,已纷纷自愿付过了欣赏这街头书法表演的报酬。一种创造性的文化表演是需要有文化的观众捧场的。即使没有太多文化的人,心中抑或有着对文化的崇敬和向往;有对人格和意志的钦佩和景仰。人们觉得自己给予得很值,那不是怜悯不是施舍,而是一

25、种获得,一种由此牵发的沉沉思绪以后的几天里,我眼前总是翻飞着遍地的白蝴蝶和野花,在那些奇妙的图案和符号中,站立着一个失去双脚的瘦小身影。他出现在这块空地上以前,已经走过了太多的路,他一路捡拾着被如今许多年轻人摒弃的汉语文字,用近于残酷的方式几百遍几千遍地描摹它们,勾勒、磨砺、锤炼着它们,直到它们在他的手中变成超越苦难的舟楫、漫游人生的车轮曾与杭州的朋友们谈起此人,有人也说见过,并说这个写字的人可以称为文化乞丐。于是关于“文化乞丐”的定义和概念,在友人中发生了小小的争执;然而,那些打着文化的旗号,到企业去骗取赞助而后将钱财落入个人腰包的寄生者,比之这个用表演写字谋生的残疾青年,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26、化乞丐呢?我离开杭州的前一日,曾又一次经过那片空旷的三角地。车来人往,不再见那个写字人的踪影;但那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的残迹,依然留在那块灰色的水泥地上。频频的春雨竟然没有将它们完全洗去,可惜颜色较前几天显得暗淡了些,许多字都已是缺胳膊少腿,难以辨别了。我只是从那一大片散落的花瓣残片中,隐隐认出最后落款的小字,写着:温州永嘉罗浮。一辆辆汽车和自行车从这静悄悄的字体上辗过,车轮上沾着残留的粉笔灰末。于是,这个残腿的温州青年,就被许多过路的眼睛,将他那些渴望飞翔的文字,连同他的不屈与自强,带向更远的地方去了。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雪天(1)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7、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愤和恼恨。明人不做暗事按照我一贯的脾气,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我还要将那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对她讲讲清楚,让她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而她,却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卑劣角色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

28、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只见马路边的屋顶和地面上已是厚厚一层白雪。天色很快暗了下来,昏黄的路灯照着银色的雪地。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我还得抓紧时间赶回车站,夜班火车将在零点经过这个城市往

29、南。一旦错过,我就只好在候车室过夜了。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滞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我明明是朝着那个方向走的啊。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远处有人影匆匆而过,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又试着来回走了一会儿,可是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我的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我恨透了那个惹是生非的女

30、人。都是因为她的忌妒和偏狭,才使我徘徊流落在异乡这可憎可恶的街头,饱受风雪之苦。今晚我若是能找到她,非得狠狠地痛斥她一顿,将她训得体无完肤,让她向我赔礼道歉,才能一解我心头之恨!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似乎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

31、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这大雪天儿出门,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读者?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似乎就在那

32、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

33、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说道:“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地里会有迷途,却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世上如果曾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宽宥和融化一切啊。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

34、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没有春天 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几年,总觉得每年都找不到春天的感觉。就连北方人也说:北方没有春天。冬末时节,早早地盼着天气转暖。眼看着天长了、风柔了,青草躲在墙角悄悄绿了,阳光也一日日燥热起来,心里便喜滋滋将厚重的冬装收起,换上了开春的毛毯和风衣。却突然袭来一场雨雪或是寒流,气温井绳般地直直落下去,弄得你好一阵手忙脚乱,只得乖乖地重新回去过冬。暖气刚停的日子,瞧着外面的阳光可人,屋里却阴湿冰冷的,外出脱衣,

35、进门穿衣,室内室外全然两个季节。更衣感当然又把人带回冬季,不过反向而已。还有一早一晚大幅度的温差,任是白天如何的温暖和煦,夜半依旧寒意逼人。那冬老人的棉袍就像是笋壳做的,脱了一层一层还有一层。北方的冬天,可不是过也过不完嘛。等到猛烈的春风热辣辣刮起来的时候,满心期待着大风也许能有所作为。北方的大风倒是每年都来势凶猛,整个城市都在风中摇撼、瑟瑟颤抖。大风有时能一口气刮上三天,稍事歇息,去西伯利亚蒙古一带转个圈回头又来。春风如磨盘似的,不用驴拉,来来回回使劲地辗着北方的土地,却是螺旋式的,转着转着,偏偏就与春天擦肩而过。等到风停风消,睁眼定神看看,树绿了,草已高,缤纷的鲜花谢了,凋零的花瓣落了一地

36、;时鲜的蔬菜已琳琅满目,大街上已是裙装翻飞春风终于向更远的北方撤退时,这里已是骄阳当空的夏天。北方的天气是个跳远的高手,用大风做跳板,能一家伙直接从冬蹦到夏。所以北方没有春天。时而会有一种让风雨和天空戏弄之感,或是被春天从头跨越的失落。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心情,在没有春天的春天里,感叹一代人的命运。那是我们老三届整整一代人啊。那个青春花季的年龄,十年也许更多,恰是一个人生命的春天。稚嫩的花蕾被严冬的风霜雨雪侵袭,许多本应灿烂本该绚丽一季的花朵,都没有等到春天。那冬天是过于严酷和漫长了,且固执地徘徊不去,碾磨似的一轮轮回风不止。待到终于气息奄奄地鸣金收兵,大地已是春老红残。即使偶有坚忍的花芽挺过寒

37、冬,噩梦初醒时,只见草木葳蕤,花叶繁茂,满目是仲夏的苍翠,没有了种子的位置。但夏的溽热燠闷,怕也是不那么容易打发的。而一旦过了蓬勃的夏季,便是萧瑟的秋天了。与同龄人交谈,时时有青春不再的悲凉,丝丝缕缕地浮升上来。曾被严寒肆虐,又被春风所误,何处去寻回属于我们的日子?只能自怜自慰地解嘲,说没有春天,也躲去了春情依依的烦恼;没有春天,陈年的老伤不易发作;没有春天,更可体察夏的轻装与轻松;没有春天,也许不种瓜而得豆君不见,知青后代如今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个个咄咄逼人?尽管我们可将未度的春天当做落红掩埋,但我们心底,依然眷恋春天。就不能把秋天当做春天来过吗?若是细细品味,再把烦杂琐碎的日子重新一一梳

38、理,我们会发现,当夏末的暑热终于隐去,凉爽的秋风习习吹来时,和煦的艳阳之下,草木依然青葱那些初秋的好日子里,我们心中充满春天重归的喜悦。春装在短暂的秋季重新风光一时,秋天丰硕的果实给予我们五月花蜜同质的滋养。况且,秋天晴朗少雨却无春的浮尘,能养护和修补我们曾被寒风和烈日毁坏的肌肤,使我们重新变得滋润和充实。秋的容颜里可有春的心态。何况,当下还正是盛夏时节呢。创造和珍惜我们自己的春天吧,朋友。心里的春天,剥夺也难,衰老更难。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遗失的日记(1) 我在这里记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往事。很多年里,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来叙述这个故事,我担心会把一个真实的好故事讲假了。这也是我始终未把它写成

39、小说的原因。这个遗失日记的故事,同一个名叫过大江的年轻人有关。过大江,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像舞台上的剧中人,但这确实是他的真名。故事发生那一年,1968年,他才14岁,是杭州一所中学“新初一”的学生。那年我18岁。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搁,算是老初三了。他和我虽在同一城市,却不是同一个学校的。我和他之间犹如隔着一条大江,在拥挤而繁华的茫茫人海中,各行其岸,原本无缘相识。那一年年初,由于“文化大革命”中一场突然的变故,我丢失了心爱的日记本。那两个日记本,其实是被人强行抢走的。日记中记录了我刚刚萌发的一场初恋隐秘的心迹。而我那个初恋的对象,另一所中学的“老高三”学生那所学校的一派红卫兵头

40、头,此时已被另一派打倒,那另一派的红卫兵涌入我家翻箱倒柜,发现了我的日记,认定其中必有可置其于死地的线索和材料,在我同他们发生了争吵而又势不敌众的情况下,他们拿了我的日记本扬长而去。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日记中写过的那些话。那些人一定会利用这些所谓的“材料”大做文章对“他”攻击,他们也许会在大批判会上将我的日记公布于众,对我其中的“小资产阶级情调”无限上纲,说不定还会把我也同他一起打成“反动学生”,甚至殃及我的父母18岁的我已隐隐懂得,中国人的日记还有信件,有时甚至会让它的主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我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担心,一次次偷偷哭泣,惶惶不可终日。更让我气恼的是,平日被我东藏西掖,就连妈妈也一直不

41、让看的绝对保密的日记本,如今却落到了一群不相识的人手中。那些属于我内心深处最珍贵最秘密的个人情感,就这样赤裸裸地暴露在外人面前我羞怯又焦虑,恐慌而担忧。但我没有法子能把日记要回来。他们不会理睬我,有一次我甚至走到了那所学校的大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红袖章,我只能流着泪原路折回。惊悸的睡梦中,我幻想突然来一场龙卷风把那两本日记掷入大海,让它在地球上永远消失。那段日子里,几乎每一天,我都等待着厄运的降临。就是在那一年,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的写日记的习惯,被我自己彻底放弃。然而奇怪的是,我日夜担心的那种情形,却始终没有出现。没有什么人再来找我的麻烦。那两本日记似乎就那样不明不白无声无

42、息地消失了。第二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遥远的寂寞中,我欲自此不再写日记。然而岁月却无法抚平我曾经丢失日记的创伤。想起它们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深深的隐痛,时断时续地刺疼着我,我不知道它们最后的结局,究竟是因为那些人偶然的忽略,还是没有利用价值而将其作为垃圾丢弃了?过大江这个人,是在我遗失了日记的12年以后,也是我终于渐渐淡漠了当年那一场日记风波以后,突然冒出来的。那是1980年,我正在北京的中国文学讲习所学习。这是自1957年中断了二十多年后,重新恢复的第一期文学讲习班,许多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消息。那一天,过大江这个陌生的名字,从一封来自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信中,忽然跳了出来。他在信中以急切的口气探问

43、道:你是不是就是那个曾经在杭州生活过的人呢?你是不是在1969年曾经丢失过两个日记本呢?你的名字很特别,天底下难道还有与你同名同姓的人吗?假如你真是那个人,假如你真的曾经丢失过日记本,那么我要告诉你,在这12年的时间里,我一直珍藏着那两本日记。如果我能确定你就是日记的主人,我愿意把它们退还给你。那信封里,竟然还另夹了页小小的纸片,是从那日记本上小心地撕下来的。一行行密密麻麻稚嫩纤细的钢笔字,在发黄的旧纸页上晃动,令我眼熟,勾起一种遥远而痛楚的记忆。我傻傻地愣着,目瞪口呆。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简直就像是小说里虚构的情节,但我又不能不相信这是真的那张小纸片上的字迹,讲明它确实是我当年遗失的那本日记

44、。追述中的拷问 第一部分 遗失的日记(2) 我当时就给这个叫过大江的大学生回了信。我说,我是你要找的那个人。据大江后来说,我给他的那封信,显得很激动。那两本日记究竟是怎样到了过大江手中?他又是怎样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将它们精心保存下来?恍恍惚惚的直到现在,我似乎还是很难相信这一个曲折奇特感人的故事。他说那一年自己还是个调皮的小鬼头,一次学校军训演习,练习钻防空洞。工宣队的师傅命令他们乖乖躲在防空洞里不许出来。而那位师傅,却在洞外面走来走去,还抽着烟。他觉得非常不公平。他终于忍不住把脑袋伸出了洞外,对那位师傅叫喊着:嗳!你自己为啥不蹲在洞里,假如有敌机飞过来,你肯定第一个炸死!工宣队师傅很生气,

45、就把他带到工宣队的办公室去谈话。但那会儿工宣队很忙,让他在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先等一会儿。他等了一会儿,又等了一会儿,过了很久,还是没有人来找他淡话,他感到很无聊,无意之中,拉开了桌子的一只抽屉,那抽屉里塞满了大批判材料,发现里面有两个小小的本子,封面有很好看的图案。他好奇地翻开了其中一个本子,觉得那好像是本日记。扉页上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发现这是一个女孩子的日记。上面有一些关于感情的话语,朦朦胧胧地使他感到新鲜。他的呼吸有些急促起来,他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很想读下去。他说后来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把那两个小本子很快塞进了衣服里,然后从窗户上跳出了那间办公室,一口气跑回了家。那天夜里他读完了这

46、个不相识的女孩子的日记。那个少年很久没有睡着,他只觉得有一行清凉的泪珠,从他脸上莫名其妙地淌下来。他不认识那女孩子所记述的那个老高三的男生。他只是猜测那个人与他同校,是他的校友,他还太小,他从未见过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在那之后的十几年里,他始终没有见过那个人。他虽然无法知道两本日记为何会被人搁置于此,却怀着一种隐隐的怜悯和爱惜,将那两个小本子藏在了自己的枕下。那些日子他长久地翻看着它们。一个像湖水那样清洁而纯净的女孩子的低声细语,忽而唤起他一种陌生而温柔的情感。他说甚至有些震惊,在那以前的日子,除了革命日记,他从不知道还有人竟然这样写日记。那样娓娓的、悄悄的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像是在对世界上一个最知心的朋友说话。他说在那以前,他只读过雷锋日记还有革命烈士的日记什么的,都放在展览馆里,供众人参观。他说他也写过日记,那是必须要交给老师,然后“一帮一”、“一对红”,让大家来讨论评阅。在那以前,他认为日记这种东西的用处,就是写给大家看的。如果后来有一天英勇牺牲了,日记就可以登在报纸上,让大家都来学习然后大家都得来写一模一样的日记而那个女孩,却在一场革命的风暴中,痴痴地爱上了一个人。爱得那么专注那么纯情爱情原来是那样美好的呵。那个少年痴迷地想。他忽然勇敢地决定,他将要永远保存这两本日记。他从此记住了那个女孩的名字。两年后,他被上山下乡的洪流裹去了内蒙古草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