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地反映的产物,是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的有机结合,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突现了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在课堂内达到背诵。【学习目标】、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字句,学会鉴赏这首词。 【重点】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
2、情中显志的特点;2.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3.朗读、背诵和默写。【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朗读精读诵读。 、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等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由视频中国诗词大会2导入本课。 1.检查学生字词 2.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二、听录音,注意学习朗读的节奏,即抑扬顿挫,整体感悟,思考回答问题。思考:整体感悟毛泽东的词给人一种怎样的风格?学生朗读,点评,老师示范读。三、整体把握:这首沁园春雪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1.品评上阕(1) 诗的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进了
3、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天地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肃穆中有飞舞的动态,由下至上,由地面至空中,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格调不凡。(2) 对雪景的描写,由“望”字领起。其宾语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诗人的想象自西向东,从南至北,展示如此广阔的地域,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可以想见诗人那种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可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3) “山”“原”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驰”和“舞”,这样化静为动,其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动感;第二,精神因素,作者振奋精神,视大
4、地也生动活泼;第三,时代因素,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恰如这高原的性格。雪景的壮丽雄奇,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机,让人倍感振奋,前途光明。(4) 上阕末尾三句是虚景,“须”字,作者借助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上阕重在写景,对景色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方法。 在这一阕中,诗人借景抒情,先写北方的雪景,从眼前的实景写起,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在写景中,不但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融进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抒发了诗人为祖国而奋斗的胜利豪情。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评下阕(1) 下阕开头两句,起过渡作用,前句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
5、下文抒情。(2) 一个“引”字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人都是历史上杰出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姣姣者,都是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一个“惜”字,显现出作者对他们的遗憾。“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骚;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却欲抑先扬,“一代天骄”,其气概高崛,至“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要严厉一些。(3)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
6、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下阕以评论为主,从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2.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小结全文,学生齐读课文。四、全面理解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3.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根据自己的印象,描绘一下作者笔下的雪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