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RAMICSSCIENCE&ART118HISTORY史话章丘区博物馆藏汉代陶“六博”纹画像砖探考李维维张淑霞章丘区博物馆山东济南2 5 0 2 9 9【摘要】六博戏是春秋、两汉至魏晋时期流行的游戏活动,博局纹也成为当时画像砖、画像石、铜镜等图案纹饰的常见母题。本文对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藏的一件汉代陶博局纹画像砖,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六博戏做了一定探讨。【关键词】汉代;画像砖;博局纹;六博戏章丘博物馆馆藏一件汉陶博局纹画像砖,上世纪70年代自枣园街道北毕村一汉墓出土。墓葬发现时,已被破坏性盗掘,墓葬结构不完整,随葬遗物也基本被盗掘一空,只剩很少遗物。本文介绍的画像砖应为砌在墓壁上的整幅画
2、像图的构件,但剩余砖构件图案不清、本体损坏,难以拼凑成图,博局纹砖所在的整幅场景、是否有人物正在博戏的图案都不得而知了。该博局纹画像砖砖长2 6 厘米、宽2 5 厘米、厚8 厘米,近似正方形,泥质灰陶,质地细腻,保存完整(图一)。画像砖正中为“T”纹,中央饰一枚五钱。“T”字将砖面分割成四部分,两“T”字纹间各饰1 只鸟纹,共4只。鸟无冠羽,圆眼,长尖喙,颈长,身短,皆饰条状斑纹,后三条尾羽。两腿细长弯曲,足为三趾。以鸟喙朝向为基准,4鸟在砖面上成顺时针分布,其形貌除斑纹条数、粗细略有差异外大体相同。有“L”纹8 处,张角间各饰一枚五铢钱纹样。画面格局清晰,根据样式可分为三组:居中“T”纹为一
3、组,四鸟型纹为一组,“L”纹及五铁钱为一组。该画像砖画面浅浮于砖面,立体感不强,且存在磨损情况,局部如上中、上右三、下中位置的五铁钱“五铢”字样模糊不清(图二)。图一六博纹陶砖048厘米图二画像砖出土于汉墓,及其五铁钱纹样可证其年代。根据多方史料,两汉时期盛行六博,可推测该博局纹反映的应是六博戏。六博,亦称“陆博”,是一种棋类游戏。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之竹部篇载:“簿(通假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从竹,博声。古者乌曹氏始作簿。”许慎之说应是沿用了世本作篇“乌曹作簿”之说。据史料,乌曹为夏桀的大臣,“作”可理解为发明、创制,据此,可推测博戏最早出现于夏代。战国时期,六博已相当流行,据战国策齐
4、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陆博踢蹦者。”至汉更有蔚然成风之势。据传东汉有一部六博戏的专书博经,但已亡,可合理推测,如其流传至今,我们定能获知当时甚至更早的关于六博的信息。隋代鲍宏也著有博经,记载“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古博经,“博法: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各为水,用棋十二枚,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二人互掷采殷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也作枭)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三筹。若已牵二鱼而不胜者,日被翻双鱼,彼家获六鱼为大胜也。”此为六博戏的较详细记录。六博戏用到的博局
5、盘、棋、筹、殷等用具也有成套出土,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两套博具,马王堆3 号墓出土1 套博具,较为罕见。但六博戏的画面则较为多见,是铜镜、画像砖、画像石的常见材料,如鄂州市博物馆藏汉代七乳纹带镜、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东汉代六博佣、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东汉六博画像石。汉代七乳纹带镜纹饰描述了六博戏场景,博戏二人坐于博局盘两侧,一人右手掷殷,颇能感受其中玩性正醋的氛围再看章丘区博物馆藏汉代六博纹画像砖,相较之下,该画像砖纹样具有鲜明的非典型性。博局纹中的“TLV口”表示博局棋道,章博馆藏这件单从纹样看,没有常见的“”型文(分布于四角的“L”纹两边至画像砖边则形成“V”纹),但并不影响实用时棋道配置
6、。没有表示箸、棋及子纹样,“L口”棋道上放置了五铢钱。据此或可推测该画像砖表现了一种以铜钱代替棋子的变种六博戏,进而或许可推测六博戏可因地域不同而玩法不同,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相同或相似纹样的遗物,以上判断只能是推测,不能定论。笔者也曾设想五铢钱是否为博戏彩头,但其放置棋道,摆放规矩,其作用更像棋子。以上可见该画像砖确具有一定非典型性,无形中附加了其文物价值及研究价值。据史料,六博戏模拟的是鸟抓鱼的狩猎活动,吃掉对方棋子称为“牵鱼”。楚辞招魂有语:“成枭作者简介:1.李维维,山东章丘人,章丘区博物馆馆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张淑霞,山东章丘人,章丘区博物馆助理
7、馆员、展陈部主任。120CERAMICSSCIENCE&ART史话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将棋子行到某个位置,可以竖起来成为“枭”棋,即可入水抓鱼了,意即吃掉对方棋子。枭通常指猫头鹰,而猫头鹰并非水鸟。章博馆藏画像砖中的鸟纹,观其形貌,具有明显的水鸟特征,如喙粗长,颈长,腿细高,尾羽相对较粗短,推测或是鹳鹤,属水鸟(图三),形貌颇似,也从侧面反映出画像砖工匠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简单笔画,主要特征抓得非常准确。4鸟双腿屈曲、下压,使其具备了一定的动态,类似起飞前等地聚力,也似着陆时触地泄力,或许是准备起飞狩猎,也可能是发现目标着陆滩涂要入水衔鱼,生动有趣,予人想象空间。Bau图三(图片引自百度百科
8、之水鸟)根据现有研究,古代六博戏的相关用具基本明晰,博局盘上棋道数量等也无甚争议,但玩法尚未完全破解。一是关于玩法记载不多,且嗨涩,西京杂记有记:“许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窦婴好之,常与之居处。其术日:方畔揭道张,张畔揭道方,张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张。三辅儿童皆诵之。”其中“术”应指玩法口诀,结合上下文,还应是种高明的玩法。近年,随着具有对照作用的其他遗物如江西海昏侯墓竹书五色食胜出土,经多方考据,方、畔、揭、道、张、究、屈、玄、高为棋道名,位置也有学者做了对应 2 。笔者能力有限,且考据六博戏玩法非本文重点,在此不赘述。六博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属风靡玩戏活动,如上文引述西京杂记“三辅儿童
9、皆诵之”,可以想象六博口几乎成为了童谣,侧面反映出其风靡程度。孝堂山祠堂留存东汉时期的壁画也可为证。济南长清孝堂山祠堂壁画内容丰富,囊括了能够反映当时古人思想、政治、生活等多组场景,包括神界、出行、拜谒、战争、狩猎、宴乐。宴乐场景中六博戏为重要内容 3。济宁嘉祥武荣祠堂壁画也有宴享生活中六博戏场景描绘1 。博戏风靡,笔者认为可能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古人将博戏视为神仙游戏。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铜镜纹饰中“仙人六博”是常见的题材。曹植杂曲歌辞仙人篇开篇即:“仙人揽六,对博太山隅”;南朝陈张正见神仙篇写道:“已见玉女笑投壶,复睹仙童欣六博”可见古人把六博戏看做神仙游戏,玩六博也似神仙过的日子。另
10、外,史料中还能看到人神相博记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之说三有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日: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此矣。,”。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正失记载:“又言武帝与仙人对博,棋没石中,马蹄迹处,于今尚存。”今人看来古代帝王与神仙博戏的记载是虚妄的传说,是封建制度下君权神授思想的细节反映。能与神仙博戏恰恰说明了帝王阶层能通神,不同于凡俗的威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凡人怎么不想尝试,不会入迷呢?另一重要原因应是六博戏本身的趣味性。屈原楚辞招魂有记,“蔽象基,有六簿些。分曹并行,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晋制犀比,费白日些”。描述了贵族阶层六博戏的场景,为了
11、得到“枭”,大呼“五白”(五白或为殷子掷出的能致胜的关键步骤),胜了即能赢得“晋制犀比”(晋国制造的犀带钩)做彩头,游戏精彩激烈,“费白日些”,浪费一天光阴也不在意。如此神仙游戏,可窥其风靡程度,而争议也会伴随而生,孔子家语五仪解载,“哀公问於孔子日: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日:有之。公日:“何为?对日:为其二乘。公日:“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日:为其兼行恶道也。”“二乘”为互相争胜之义,孔子认为在争胜论输赢的情况下,人会“间行恶道”,容易走邪路,是以“君子不博”。该博局纹画像砖存在单一,如前所述因其客观特殊出土环境,无其他对照解读遗物,笔者也无力对其进行更深层面的解读。实际上,按同时期的
12、墓葬形制、葬俗及时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等推测,该画像砖应是一幅墓主博戏图的主要构件,博戏图按常规应有参与博戏的人物,或许还有观众、侍从等人物,对博戏场所应该也有一定反映,是在室外亭阁抑或室内居所等,都能直接判断。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及墓主爱好的描述,另外也是墓主人期待在另一个世界也拥有同样的娱乐活动。也必将能对相关文物、历史研究提供详实具体的物证资料,但现实是只能叹烷了。总体来看,章丘区博物馆藏汉陶博局纹画像砖格局清晰,线条简洁,风格质朴,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及艺术欣赏价值,且基于其非典型性,对研究汉时的六博戏法,应能提供有用价值。【参考文献】1鄂州市博物馆.鄂州铜镜 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 0 0 2.2王楚宁,杨军.海昏侯墓竹书五色食胜为“六博棋谱”小考J.文化遗产与公众考古,2 0 1 6 年(第三辑),3 夏超雄.孝堂山祠堂画像、年代及墓主试探 J.文物,1 9 8 4(8):3 4,3 9.4济宁地区文物组,嘉祥县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1 9 8 0 年出土的汉画像石 J.文物,1 9 8 2(5):6 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