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压强
姓名:
何正东
工作单位:
麻城市华英学校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生活生产中经常用到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压强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应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
2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
3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
4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1茫茫白雪中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一个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为什么?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重重的骆驼却不会陷入沙中,为什么?
3将铅笔分别用左右手指压住,两手指的感觉怎样?两手指所受压力大小相等吗?稍稍增大压力,两手指的感觉怎样?
学生小实验:用左右手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手指的感觉怎样?
学生讨论两手指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猜想假设: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进行实验: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分析论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交流评估: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教师小结: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并交流:压力产生的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各小组自行选择实验器材,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建立压强的概念:
1当物体所的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等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对比速度,引入压强的概念
3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例题讲解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等时压力的效果
理解基础上记忆
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1演示:用手指慢慢讲气球压破,说明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有一定的限度。
2提出问题:如何来增大和减小压强?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失分原因
1 学生小实验:两手指压铅笔是手指感觉如何,两手指所受压力是否相等?
能说出两手指感觉不同,两手指受压力相等10分
2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据生活经验能合理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 10分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器材选择合理,采用控制变量法,现象明显20分
4评估交流
能大胆交流本小组实验过程和结论20分
5掌握压强公式和单位
熟练掌握压强公式和单位10分
6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10分
7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知道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0分
八、板书设计
1压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
3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单位:Pa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九、实践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例子来体会压力产生的效果,,让学生自己用铅笔体会压力相同时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该实验简单易行,又把二力的平衡力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一起来分析铅笔对手指的压力的大小是相等,让学生明白了感觉痛的手指并不是受到的压力大。
在探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如 玻璃杯,气球,饮料瓶,沙盘等,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来完成探究实验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让学生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怎样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从从公式入手,联系生活现象,结合实例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存在问题:
1由于本节课用于学生实验的器材的较多,学生在选择器材上往往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自主创新实验较少。。
2学生实验时间过多.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3.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在本节课可适当再增加压强的公式运算,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压强概念的知识。
这次的教研活动不但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更多的是教研组成员的帮助和提点使我在教学上受益匪浅。科学教学是知识联系生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交流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