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大意和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3、体会杜甫高瞻远瞩的气魄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二、教学过程教师: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学习叙事长诗石壕吏。(大屏幕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
2、字读音。2、 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3、 学生练读并思考问题。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4、 检查朗读并评价。自学指导二(二)再读诗歌,理解大意1、 学生自读。要求: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自学指导三(三) 品读课文,分析中心要求:1、快速默读课文,复述故事学法指导: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记叙的要素,然后将要素组
3、合起来。学生动手,找出六要素:(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 老妇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结果:老妇被捉。)2、 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
4、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3、阅读最后一小节赏析“独”字: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4、 拓展延伸(1)、通过故事的结局,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这个家庭的最终命运。(老翁命运、老妪命运、寡妻命运、乳孙)(2)、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问题分解:(1)诗人当时在哪里?可能在旁边默默看着这一切(2)差役为什么不抓他?他是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3)既然他是官员,为什么不阻止?联系
5、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总结: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那么真实、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当堂检测:教师出示检测内容(PPT)三、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观看石壕吏动画短片再一次齐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