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网校(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 期数: 05 11 YWG3 036学科:语文 年级:高三 编稿老师:冯银江 审稿老师:潘晓娟 同步教学信息预 习 篇第8课: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课文阅读提示:1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关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的观点的真正内涵。2按照作者文中所阐述的诗歌欣赏的步骤,有意识的欣赏一些中国古代、现当代诗歌。学习方法导航:1这篇课文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了如何对诗歌进行欣赏,每一个分析论证的角度,都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途径、手段,读后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颇有收益。因此,要力争通过本课文学习的,让学生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并能通过具体的欣赏体验,培养并提高对于诗
2、歌的欣赏能力。2文中举了不少实例,要通过本文学习,掌握作者对这些诗歌的欣赏过程和所得出的结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读诗歌如此,读任何文艺作品都有这样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争取在学习本文后,学生对阅读过程能更为重视,把原来无目的阅读变成有目的再创造过程。3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从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中去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并能将这种审美的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基础知识精讲:1作者介绍:谢冕:福建人,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80年代曾因大力肯定和宣传“朦胧诗”闻名,成为中国评论界最具权威和分量的现当代诗歌评论家
3、。从1980年到1998年,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有:湖岸诗评(1980)、北京书简(1981)、共和国星光(1983)、论诗(1985)、谢冕文学评论选(1986)、中国现代诗人论(1986)、文学的绿色革命(1988)、诗人的创造(1989)、地火依然运行(1991)、新世纪的太阳(1993)、后新时期文学研究(1995)、世纪留念(1997)、流向远方的水(1997)、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1997)、永远的校园(1998)、1898:百年忧患等,此外还主编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和钱理群合编 1997)、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和孟繁华合编)、徐志摩名作欣赏、新诗三百首等。2本文背景:重新创造的艺术天
4、地原是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有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不够,有些诗读不懂,有些诗的含义琢磨不透,就写信向谢冕先生请教。谢冕先生热忱地写了这封回信,就诗歌的欣赏活动作了详尽的阐述。下面是那位诗歌爱好者的来信及谢冕复信的开头部分:谢冕同志: 您好。前年,我曾有幸听过您在大连作的关于诗歌的报告,对于您的分析、评论和鉴赏诗歌的水平,我十分敬羡。故此,我才冒昧地打扰您,把自己在欣赏诗歌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您请教。我虽然不会写诗,但是却特别喜欢读诗,尤其喜欢读那些含蓄的诗。我会常常反复吟诵一首喜欢的诗,如醉如痴。有人不解地问我:“读诗有什么好处?你竟会这么喜欢!”诗歌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也真说不清楚
5、,然而确实感到生活中需要有诗歌。我告诉您自己这么喜欢诗,大概会给您造成一个错觉,以为我一定是能理解诗中言及的一切。不,这正是我要告诉您的苦恼有些诗我欣赏不了,读不懂!有些用典的诗,我竟连字面也没弄明白;有些诗虽然字面意思好懂,但却总感到似是而非,似乎在那字里行间,作者还有许多许多话,这是些什么话呢?我却琢磨不出。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知道,写诗是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行,难道欣赏诗歌也如此?那么我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欣赏诗的素养呢?盼望得到您的帮助。祝近安! 薛石 1981年725薛石同志:来信收到。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教师和作者,关心、帮助青年同志,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请不要客气。你提出
6、的诗歌欣赏问题,确实是个有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很值得探讨。下面,我想从“欣赏的准备”(注:这一部分内容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里)和“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两个方面谈谈看法。3本文的结构简析:全文共13自然段,结构谨严。(1-5)是第一部分,总说欣赏诗歌需要再创造。(6-11)是第二部分,谈寻求诗的言外之意是欣赏诗歌一途。(12-13)是第三部分,谈读诗要“猜”“即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加以补充和阐发”是欣赏诗歌又一途。作者为欣赏诗歌而给欣赏者指明的途径是完全符合诗歌本身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规律的,对阅读和欣赏诗歌有着路标的重要作用。作者对诗歌特点和艺术规律烂熟于心,举例精当,说服力强。全文共举八首诗
7、歌为例,有古诗有现代诗,风格不一,内容迥异,极具代表性。学习本文后,学生完全可以触类旁通,循本文作者所指明欣赏诗歌的两途,去新诗的宝库中寻幽探秘,在诗歌的美妙中,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4本文的整体感知:本文选自论诗,原文是以书信形式发表的漫步在诗的郊野关于诗歌欣赏的通信,选做教材曾做了部分删改。作者谢冕是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歌评论家,全文紧紧围绕着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谈诗歌欣赏中的几个问题,由于作者本身的艺术修养,对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所以谈的到位,谈的透彻,令人信服。认真的学习本文,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尤其是提高诗歌(重点是新诗)欣赏能力是很重
8、要的。作者以我爱这土地长曲沙扬娜拉一首为例,来说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这个角度是个鸟瞰的角度,作者居“欣赏”之高,临诗歌“意象”之下,具有纵目四览,尽收眼底的极强概括力。这一角度,可以算做是一个总说。作者恰当地把欣赏诗歌提到了一个可能读诗的人从未想象过的高度欣赏本身也是创造,是对原作的再创造,欣赏本身是欣赏者能力、水平、创造力的聚集。作者在举例中,详尽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总不是直来直去表现的,如果直来直去的表现,文学作品也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它迷人的花环了。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主题,展示内涵的,但这形象却需要每一个读诗人的去深思、去揣摩,去展开无尽的遐思,联接起一个又一个的想象才咀嚼
9、出这里面的“个中三味”,从而有感,有悟、有得。读诗,需要读诗者的再创造。在高屋建瓴的阐述了这个问题后,作者寻求言外之意和诗歌欣赏中需要对诗歌不连贯的语言“加工”这两个方面去阐述。这两方面的阐述其实是在“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一总说的大前提下的两个分说。它是从诗歌欣赏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提示我们,如何进行再创造即如何去欣赏诗歌,等于是指出了两条欣赏诗歌的途径。其一是欣赏诗歌要注意寻求诗歌的言外之意。诗歌贵“曲”不贵“直”,所谓“曲”就是含蓄,耐人寻味,诗歌象冰山,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角。诗歌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角,它大部分都在文字背后,需要你去探究,寻求。作者举了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虞美人为
10、例,形象地印证了这一论述。其二,是欣赏诗歌需要对诗歌不连贯的语言进行“加工”。诗歌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跳跃性”。它不可能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一字不落的表述出来,真要那样,也不叫诗了。诗的语言之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欣赏诗作的时候,读者要把跳动跃的诗歌语言,在自己的脑海补充,连贯,以利于“综合性思考”,更好的理解诗作的内涵。5写法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例子来说话。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崔颢的长干曲和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这三个例子都是说明欣赏过程中的想像再创造的;臧克家的老马用来说明诗歌欣赏中的“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江河的祖国啊,祖国和张继的枫桥夜泊是用来说明诗歌创造中的“
11、找”的;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说的是诗歌欣赏中的“进”;闻一多的口供说明的是诗歌欣赏中的“猜”,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说的是诗歌欣赏中的“补”。事实胜于雄辩。写文章时用恰当的例子说话,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使得文章不枯燥,用形象来说话。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理解诗歌的“朦胧美”?提示:从语言的角度看,由于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往往“避开直说”,“以少量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跳动性很大”,所以,有些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难以清晰地把握;从时间的角度看,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远,反映在诗歌里的风俗人情、社会形态、政治典章、经济文化等,现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读者的角度看,不
12、同的读者,由于其修养、个性、经历和感悟等不同,所以对诗歌的理解也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但“只要是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就是允许的。其实也因为有了这种理解的多向性,才造就了诗歌的“朦胧美”,使好诗能跨越时代而令人百读不厌。对李商隐的锦瑟,至少有三种理解:朱彝尊认为是“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何焯认为“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汪师韩认为“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故曰无端”。对诗经卫风氓中的“蚩蚩”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敦厚
13、的样子”,写出氓婚前老实纯朴,与婚后的“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嬉笑的样子”,写出氓以伪装的嬉皮笑脸骗取姑娘的芳心,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伏笔。2如何体验诗情?提示:“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赫仕列特),诗歌形象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诗人通过联想和想像,将主观情感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之上,从而形成情景相生、情景相融的诗歌画面。要体验诗情,就要努力去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要“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追求诗人的思想轨迹。读诗,“与其说是为了了解,不如说是为了感动”。
14、如果说,作为读者,读诗时无法通过诗的形象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就谈不上欣赏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情主人公面对秋风破屋、村童戏谑,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唏嘘不已,诗人在诗中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读者会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脉搏的跳动,理解了诗人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进而对诗人肃然起敬。3怎样品析诗歌的空白艺术?提示:诗歌形象“极精约,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读诗有时难免要“猜”。“猜”的内容正是诗歌“有意”留下的“空白”,它能使欣赏者在“创造性的艺术欣赏”中获得“愉悦”。“空白”在画艺中
15、称为“留白”,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即指此。留出一定的空白,诉诸读者的想像,也是诗人的常用手段之一。但“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于想像力之前?,诗的“空白”是以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想像为依归的。一般地说,“空白”的手法有意象空白和结构空白两种。诗词所构创的意象并不连贯,或由实人虚,或以虚现实,为读者提供联想的线索,但又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读者通过“综合性思考”加以填补,从而获得丰美完整的意象。这种留白称为“意象空白”。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写“恨”,这是“虚”。恨什么?恨昨夜一梦。梦什么?梦见的是上苑美景,有什么可恨呢?于
16、是留下一片空白,引发读者由梦境去想像,去吟味思索出旧时盛况的背后所隐藏的极愁极恨。诗词的语言“跳跃性”很大,句与句之间往往是间断的,这间断的部分,就是为读者的想像留下的回旋的空间。这种留白称为“结构空白”。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试问卷帘人”,问什么?未知,成为“断脉”。“知否,知否?”又未答,意脉又“断”。最后推出的“绿肥红瘦”无限凄怨,却又妙在含蓄。这种由“断”而造出的传神之美,实在是诗词独有手法。4浅谈“诗的审美教育”。提示:“欣赏诗歌,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所谓诗的作用和诗教,主要是指此
17、而言。”读诗,就是要挖掘出诗中的审美意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再现绘画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读诗,就要通过想像,读出诗作中极富画面的层次感,极富画面的色彩感,从而获得鲜明的视觉印象,获得美的熏陶。领会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如读曹操的观沧海,就要领会诗人抒发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意境。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语言美”是诗歌的特点之一。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饱含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的千古名句,都是诗歌语言的精华,让人
18、百读不厌。体会韵律美。诗歌,特别是律诗,形式固定,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就要不断地吟读,不断地体味。5古诗,为何让人百读不厌?提示:古诗,经历过时间的淘洗,其存在的价值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古诗,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读古诗,能“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祝勇语)。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距离的。有了时间距离,古诗所焕发出的生命力,才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教材习题解答:一、本题意图:用几个例子证明一个观点,首先需要对这些例子有融会贯通的理解,这些例子因其共同点而相互贯通,所以能证明同一观点;进而训练收集材料、融会
19、贯通、举例论证的能力。解题指导:所举例子应能证明“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这一观点,叙述例子应侧重解说这一点。 枫桥夜泊虞美人两个例子都说明这样一个观点: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 举例,可以各人举各人的,这里提供示例: 人们每每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来自我勉励或勉励他人,心目中想到的已不是诗人所登的鹳雀楼,而且也不一定是登什么楼。他可能说的是成绩,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而并不满足,决心争取更好的成绩;他可能说的是学术或艺术上的造诣,水平已经
20、很高但是并不满足,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可能说的是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并不满足,决心开创更大的局面。再如,客居他乡,夜深人静,床前明月,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心里想的并非诗人所想的故乡,而是他自己的故乡。就是思念故乡,也因人而异,有的想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有的想妻子儿女,有的想孙子孙女。总之,欣赏者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他走进了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而且由诗句引发的情思,因人而异,不同际遇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情思进入这个艺术天地。 二、本题意图: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理解并阐释课文的两个观点。解题指导:两段文字意思并不难懂,“理解”,不过是要求用自
21、己的话来说原句的意思,并适当概括一下;“阐释”,要注意联系有关内容。1这段文字论述诗歌欣赏的目的,同时也是想像活动的主要方向,“再创造”的主要方向。欣赏目的是由诗歌创作的目的和诗歌的特点来决定的。诗的特点是抒情,所以欣赏目的是为了感动,为了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诗并不擅长交代情节,描写人物,欣赏活动这种再创造,在情节方面无法创造一切,欣赏的精力主要应该放在寻找其中包含的情思上面,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2诗歌欣赏是诗歌创作的“逆向”创造。诗的特点是凝练,诗歌创作,是一个艺术概括的过程,是一个提炼浓缩的过程,这就是“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意思。所以诗歌欣赏要根据诗歌提
22、供的形象充分地展开想像和联想。想像和联想是由一到十,以至无限,作者通俗形象地把这样的欣赏活动叫做“泡”。三、本题意图:引导学生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解题指导:扫描课文,将有关论述画出来,并摘录。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上述情况在诗中通常被称为含蓄,即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了直说。因为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的困难。正常的状况
23、,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进行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诗的一般规律。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孕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诗是高级的艺术,诗需要咀嚼再三,寻求真味。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在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的韵味。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空间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有时要“猜”。本课强化训练:通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作者认为欣
24、赏诗歌的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理由是什么?答: 2在作者的笔下,诗歌欣赏活动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答: 参考答案:1文学的欣赏活动是凭借语言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而读者欣赏诗歌同样也需要通过想像来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欣赏活动就是读者对于诗人想象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是一种逆向的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再创造。2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即“泡”、“找”、“进”、“猜”和“补”。诗歌是含蓄的,诗人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繁复的生活现象高度精炼化,把众多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
25、精约的形象中来。因此,欣赏诗歌,首先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全都“泡”出来,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诗是高级的艺术,语言极其精练,需要咀嚼再三,才能寻求真味。因而诗歌的欣赏活动不能停留在对表面意思的掌握上,读者不仅要努力把握诗歌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含义,还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诗歌欣赏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不仅仅在于领略世人所抒写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者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
26、十,以少胜多,极简约,极概括,给欣赏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联想空间,因此读诗有时就需要读者自己去“猜”,所谓“猜”,就是欣赏过程中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的语言是跳跃的和不连贯的,为了使所谓的“综合性思考”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读者自己在欣赏过程中把不连贯的地方加以填“补”,去完整自己的的想像。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读者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联被读者所连缀时,读者会因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欣赏获得难以忘怀的愉悦。扩展延伸:1作为原信的第二部分,在选作教材时被删掉了最后三段。现将它附录在此供大家阅读,让大家对文章有一个相对的完整性。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
27、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虫鸣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
28、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隐秘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以上是我对诗的欣赏问题的一些看法,供您参考。 (选自论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诗歌创作中意象手法的运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
29、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
30、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
31、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
32、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
33、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合,这样才能
34、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3诗歌欣赏知识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