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若干课题刍议
乐 炯 著
在自己的翻译实践和调研其他译者翻译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并积累了几个翻译方面的问题,既看到了可以借鉴的地方,也发现了仍可改进提高的空间,遂得一管之间。
一、 宾语的位置
翻译要说人话。倒不是一概排斥诸如“甄嬛体”之类的句式,而是觉得现在有些计算机软件经过汉化后,对话框等提示中的汉语更像是机器的语言。例如“复制某文件到某目录?”,这样的语序与其英语“copy <the document> to <disc>?”之类完全一致,却并不完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个短语中的两个宾语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别——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其中宾语“某文件”是动词“复制”的宾语,是动词宾语;宾语“某目录”是介词“到”的宾语,是介词宾语。英语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通常语序都是置于其动词或介词之后。而汉语中,同时有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的时候,更常见的是用“把”或“将”等字把动词宾语前置,置于其动词之前。在本例中,处理成“把某文件复制到某目录”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样道理,“将销售额提高到某金额”比“提高销售额到某金额”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总之,同时存在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英语语句汉译时,大可不必拘泥于英语的语序,而可以用“把”或“将”等字把动词宾语前置,以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方式来表达。
二、 被动语态汉译的几种方式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形式相对单一,汉译时却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式。有些未经仔细推敲的中译文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用被字句式这种单一的形式来翻译被动语态,未免单调乏味,甚至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实除了被字句式外,汉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用“受到”等词汇后接由动词转换而来的名词(在汉语中往往与动词同形)。词性转换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受到”等可用于中性的动词;对有利的行为,宜用“得到”等词,如得到帮助、得到关心、得到支持等;对不利的行为,则宜用“遭到”、“遭受”等词,如遭到打击、遭受伤害等。
另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在不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可不必拘泥于被动语态的形式,尤其是动词显然不可能由主语实施时,如“车辆在保养”、“房屋在修理”,字面上没有被动语态的形式,但显然车辆不可能自己保养,房屋也不可能自己修理,不会造成歧义。(这样的汉语句子英译时别忘了用被动语态,初涉翻译者尤需注意)
三、名词/形容词的感情褒贬色彩及其英译中的注意事项
不仅动词有感情褒贬色彩,名词更有感情褒贬色彩,相应形容词也因此有了感情褒贬色彩。英汉两种语言的名词往往有褒贬义。汉语中形容“没有某事物或某特质”的形容词英译时,可在该事物(特质)的名词后面加后缀-less或-free形成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其中后缀-less的适用范围较宽泛,可用于加在褒义名词(人皆趋之,desirable)后面,形成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如hope是褒义的,desirable的,人皆趋之,形容没有hope,就是hopeless。而-free一般只适用于贬义的名词(人皆避之,undesirable),置于其后形成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如pollution是贬义的,undesirable的,人皆避之,形容没有pollution,就是pollution-free(duty作为关税,对纳税人或负税人而言,也是undesirable的,形容没有duty,则是duty-free)。即便是同样的名词care,当谨慎讲时,是褒义的,desirable的,后加-less,形成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当忧虑讲时,是贬义的,undesirable的,后加-free,形成否定意义的形容词。
四、矢词与标词
物理量有矢量与标量之分。矢量既论大小又论方向,标量只论大小不论方向。与之类似,英语中有少量词汇是矢词,有方向之分,而与之意义对应的汉语词汇却是标词,不论方向。如表示只转移使用权不转移所有权的意思,汉语中为借或租,不分出入方向,是标词,英语中却分为borrow和lend,出入方向分明,是矢词。相反,汉语中有少量词汇可以是矢词,有方向之分,而与之意义对应的英语词汇却是标词,不论方向。如表示建立婚姻关系(秦晋之好)的意思,英语中只有marry,也不分男marry女还是女marry男,是标词,汉语中却可分为娶和嫁,有方向之分,是矢词。在翻译中,译成目标语标词的译法,姑且可称为标译法;译成目标语矢词的译法,姑且可称为矢译法。
翻译犹如戴着镣铐舞蹈。如果英语中的矢词在汉语中只有标词在意义上与之对应,镣铐束缚较紧,汉译时恐怕只能加字了,如lend汉译时在租字前面加“出”字,译为“出租”,而borrow汉译时在租字前面加“承”字,译为“承租”;bring汉译为“带(拿)来”,take汉译为“带(拿)走”。如果与英语中标词在意义上相对应的汉语词汇是矢词,镣铐的束缚就比较松,汉译就比较灵活,既可标译为标词,也可矢译为矢词。如英语标词marry,扑朔迷离时可汉译为“(某人与某人)结婚”;如果知道性别,除可标译外,也可矢译成“某女嫁某男”或“某男娶某女”。反过来,汉译英在词的方向方面普遍受到镣铐的紧紧束缚。如果汉语中的矢词在英语中只有标词在意义上与之对应,英译时恐怕只能标译了,如婚(可作标词)、嫁、娶都只能译为标词marry;而如果与汉语中的标词在意义上对应的英语词汇是矢词,英译时只能矢译,如汉语中的借字,英译时须根据上下文分不同情况矢译为borrow或lend。
五、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音译避免用汉语多音字
翻译是为人民(币)服务,不是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将外文笔译成中文时要考虑到译文可能被朗读出来,且朗读者未必能与译者或能看到原文者互动交流的情况。而外语(日本语除外)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汉译,通常采用音译。把外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音译为汉字,再由目标语读者读出的过程,类似于调制解调的过程(语音-文字-语音)。其中外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音译为汉字的过程类似于调制过程,把语音调制成文字;而把音译为汉字的人名、地名读出来的过程则类似于解调过程,把文字解调为语音。其目标是尽可能地还原人名、地名的语音。
中译文中多是有意义的汉字,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确定其中多音字的合理读音(英语中也有多音字词,如read、wind、digest、use等,也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中确定其合理的读音)。但用于音译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汉字本身却只有音而没有义(主流外译汉理论甚至认为用中文音译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应刻意“避免使用与上下文容易联成意义或具有明显褒贬意味的字”,引文见《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177页。例如不宜将人名Elliot译成“爱利恶德”),更接近于像声词,其中的多音字就容易让读者无所适从,不知该读多音字的哪个音,因而也就难以准确还原人名、地名的读音。例如NBA球星Kevin LOVE的姓被音译为“乐福”(见附图),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假如不在人名中,目标语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确定是读作“音乐”的“乐”还是“快乐”的“乐”,但作为人名中的多音字,目标语的读者就不知道应读“月”还是读“勒”。又如塞尔维亚的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可读“瑟”(如在“敷衍塞责”中)或“赛”(如在“要塞”中)等。实际上英语中Serbia的第一个音节更像“瑟”(并没有i或y这样的字母),但用汉语普通话读出时大多被读作“赛”,没有得到准确还原。假如当初就把第一个音节汉译为单音字“瑟”,用汉语读出时或可得到较准确的还原。
所以,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音译成汉字(笔译)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多音字,尤其是在译者或能看到原文者与目标语读者难以互动交流的情况下。而口译(语音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多音字一经口译者说出,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读音)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以外内容的汉译则不涉及文字与语音的对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