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07-1质 量
重点:质量和物重区别与联系,可从概念、单位、性质及方向测量工具。联系是物重与物体质量比值是一个定值G=mg。
难点: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质量和物重区别。
释疑知识点:
一个物体当它在环境、条件以及外界的影响与作用发生变化时,仍保持某种特性不变。那么这种相对不变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一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因其状态、形状、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认定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07-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重点:会读产品说明书,正确调节与使用托盘天平。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难点: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和方法;量筒与量杯的区别;量筒和量杯的最大量程;分度值的意义;读数时视线的正确位置。
释疑知识点:
1.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天平位置要水平,游码位零再调平,天平平衡勿移位,两盘对调不可行,提取砝码用摄子,物码左右两盘分,移动游码看指针,指针指零示平衡,读数包含两项值,两值相加便完成。
2.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
是用来测液体体积的工具,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分度值通常情况下,还标有100ml,200ml或500ml等字样,这些字样表示量筒或量杯的最大量程,读数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测量者读数时视线都应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07-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重点:1.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2.学会查密度表,并能说出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以及钢铁的密度的大概范围。
难点: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以及意义。
释疑知识点:
例题1:甲、乙两块矿石的质量相等,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若将甲切去1/3,将乙切去2/3,则剩下的两块矿石密度的大小关系是ρ甲= ρ乙。
[解析]:此题容易产生错解。1.计算错误 ;2.误认为甲、乙分别切去1/3和2/3后,密度也分别减小1/3和2/3,则 ,由于密度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的密度大小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大小而改变 ,故可由已知条件求解,m甲=m乙, υ甲=2υ乙,则有 。
07-4阿基米德原理
重点:1.认识浮力和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量法。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导出过程。
释疑知识点:
1.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特别注意在液体中上浮、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3.浮力的测量方法:
先用弹簧秤在空气中测出物体重力G ,再用弹簧秤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重力G’,弹簧秤二次示数的差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即F浮=G-G’
07-5物体的浮与沉
重点: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原理。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浮沉原理。
释疑知识点: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它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液体密度大,露出部分多,反之就少。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水箱充水,浮力等于重力,悬浮。再充水,重力大于浮力,下沉。热气球是装着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果气球或气艇的重力加上所载的物体和人的重力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的重力,小于它们受到的浮力,气球或气艇就能上升。
08-1压强
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压力的方向、受力面积的取法。
释疑知识点:
1.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最好的例证:向倾斜的墙上按图钉如图,效果很好。
2.压强概念的引入,控制变量方法。以在沙滩上的体验为切入点。
(A) 在接触面相等时,身上的压力增加,沙子陷得更深,作用效果与接触面有关;
(B) 在身体对地面的压力一定,脚尖踮起,与地面接触减小,下陷变深。 所以,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有关,这就是压强。
08-2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难点:液体重力和压力的关系。
释疑知识点: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深度指的是从一个容器的最高液面向下取垂直高度 比如:
=5cm =10cm =5cm
08-3空气的“力量”
重点: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
难点:大气压的方向。
释疑知识点:
虽然空气密度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在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因此,空气也受到重力作用,就会对在空气中的物体有压力作用。而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强,由空气产生的压强就是大气压。而大气压的方向可由书P33图11—31看出,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1标准大气压是1.01325×105Pa相当于760㎜汞柱高。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08-4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流体流速大、压强小。
释疑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理解需借助演示实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球会向一起靠。
流体流速大、压强小;流体流速小、压强小。这有很切实的实际意义。例如,足球运动员射出“香蕉球”;飞机的机翼上下弧度并不对称,上翼面的弧度要大于下翼面,空气流过时就产生了压强差。产生的总压力差大于飞机重量,飞机就可以飞上天空了。
09-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重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释疑知识点:
1.每个杠杆都有“三点两臂”,三点是动力作用点、支点、阻力作用点;两臂是动力臂和阻力臂,通常称为杠杆的五个要素。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平衡条件也可写成F1/F2=L2/L1 ,由此看出:杠杆平衡时,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省力和省距离不能兼顾,由杠杆平衡条件看出:若L1>L2,F1<F2,省力但费距离;当L1<L2, F1>F2,费力但省距离;当L1=L2时,F=F2
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千万不能理解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5.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09-2滑轮的应用
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及原理。
释疑知识点:
1.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以达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
计算拉力的方法:设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根数为n ,则 F=(G+G轮)/n ,S=nh ,VF=nV物
释疑难点:
本书易错点有两处: 一是判断滑轮组的省力和组装情况;二是动滑轮的个数变化时易出错。
09-3做功了吗?
重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释疑知识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2.应用W=FS进行计算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做功。
② 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是物体在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
③ 公式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力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09-4做功的快慢
重点:运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释疑知识点:
1.功率反映了物体做功的快慢,是由时间和功两个因素决定的。
2.公式P=W/t,是指平均功率,即在t时间内的平均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变形公式W=Pt、t=W/P以及P=Fv、F=P/v、v=P/F能熟练应用。
09-5提高机械的效率
重点:机械效率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机械效率的理解及应用。
释疑知识点:
1. “W有”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做的功。
“W额”是指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W总=W有+W额
2. 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因为W额总是存在的,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大有用功或减小额外功。
09-6合理利用机械能
重点:探究动能和势能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
释疑知识点: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够做功”是指它有做功的本领,但并不代表它正在做功。
2、 物体的动能决定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速度的大小;物体势能决定于物体质量和物体高度,必须注意两因素的同时性。
3、 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外,还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有关。
4、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都与两个因素有关,因此要研究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要用控制变量法。
10-1走进微观
重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大致数量级概念。
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及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建立。
释疑知识点:
例1.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组成的是( )
A.氢气 B.空气 C.铁 D.水
[解析]:铁是单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答案:C
10-2看不见的运动
重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通过探究性实验,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释疑知识点:
例1.冬天,当我们在屋外说话时,常会看见唇边有一团白色的雾气,为什么?
[解析]:这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一个现象,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始终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种作用使得物质分子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分子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若分子运动不够剧烈,在相互作用力的影响下,分子彼此靠得很近,有规律地紧挨在一起,对外就表现为固态;若分子运动加剧,但相互作用力使分子还不能分散远离,对外就呈现液态;当分子运动加剧到使分子相互分散远离,就成为了气体。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分别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出现。
例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 )
A.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了一段时间生锈了
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盐,这杯水就会变咸
[解析]:房间中的灰尘是空气中的尘埃(不是分子)受重力作用落下而形成的;水流向低处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铁器生锈是化学变化,以上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盐在水中溶解了正是由于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不规则的运动,充满整杯水中,才使整个杯子里水变咸。 答案:D
10-3探索宇宙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难点:培养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科学精神。
释疑知识点:
例1.最早提出 “日心说”的人是( )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托勒密
[解析]:“日心说”是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在1543年提出的,从而否定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答案:A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