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教育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
1.2土壤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植物的根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
2.2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渗水性强,含水性差;黏土渗水性差,含水性强;壤土渗水性和含水性适中。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3表层上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4.2一节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4.3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窑烧砖占用破坏了大量耕地;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1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果实有干果和肉果。
1.2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侧根、须根、储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2.2茎有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等。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3.1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3.2完整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3.3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做虫媒花,常见的虫媒花有油菜花、桃红等;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风媒花,常见的风媒花有玉米、水稻的花等。
4.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根、茎、叶、花、果实六个部分构成的。
4.2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与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等,也竭尽全力维护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1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很小。
1.2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在一起,总重量不变,但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小颗粒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的空隙。
2.1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水对物体的浮力有关系。
2.2有些固体放到水里能溶解,如盐;有些固体放到水里不能溶解,如面粉。
2.3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法有“过滤”、“沉淀”、“蒸发”。要把盐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蒸发,要把沙石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过滤和沉淀。
3.1液体都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渗透性。
4.1把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4.2液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混合后的体积减小,是因为不同液体里的微粒相互占据了对方的空隙。
5.1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可能会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改变液体的浓度也可能会使原来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1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多云 小雨 雪 晴
1.2所有的百叶箱离地面都是1.5米高,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1.3 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37摄氏度写作 ; 0摄氏度写作 ;零下5摄氏度写作 ; 4℃读作 ;-12℃读作 ;35℃读作 。
2.2夏天,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气温是:阳光下较高,教室里较低,背阴处居中。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下午1点至2点。
3.1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都相同。
4.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测量风向用风向标,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风向标所指的方向与红旗、炊烟等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4.2测量风力大小用风力计。一般风向标和风力计都设计在一起的。
4.3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四级。
5.1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5.2我们可以从气温、温度、降雨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1.2平常我们主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1.3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子;名医李时珍通过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情况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英国发明家瓦特通过观察烧开水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2.1有时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是不可靠的,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
2.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2.3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常使用的单位是毫升;
为了知道同学们100米的跑步速度,体育老师一般要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4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漏刻和沙漏。
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1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
1.2土壤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植物的根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
2.2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渗水性强,含水性差;黏土渗水性差,含水性强;壤土渗水性和含水性适中。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3表层上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4.2一节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4.3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窑烧砖占用破坏了大量耕地;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1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果实有干果和肉果。
1.2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侧根、须根、储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2.2茎有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等。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3.1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3.2完整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3.3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做虫媒花,常见的虫媒花有油菜花、桃红等;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风媒花,常见的风媒花有玉米、水稻的花等。
4.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根、茎、叶、花、果实六个部分构成的。
4.2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与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等,也竭尽全力维护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1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很小。
1.2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在一起,总重量不变,但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小颗粒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的空隙。
2.1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水对物体的浮力有关系。
2.2有些固体放到水里能溶解,如盐;有些固体放到水里不能溶解,如面粉。
2.3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法有“过滤”、“沉淀”、“蒸发”。要把盐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蒸发,要把沙石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过滤和沉淀。
3.1液体都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渗透性。
4.1把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4.2液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混合后的体积减小,是因为不同液体里的微粒相互占据了对方的空隙。
5.1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可能会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改变液体的浓度也可能会使原来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
1.1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多云 小雨 雪 晴
1.2所有的百叶箱离地面都是1.5米高,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1.3 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37摄氏度写作 ; 0摄氏度写作 ;零下5摄氏度写作 ; 4℃读作 ;-12℃读作 ;35℃读作 。
2.2夏天,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气温是:阳光下较高,教室里较低,背阴处居中。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下午1点至2点。
3.1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都相同。
4.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测量风向用风向标,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风向标所指的方向与红旗、炊烟等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4.2测量风力大小用风力计。一般风向标和风力计都设计在一起的。
4.3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四级。
5.1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5.2我们可以从气温、温度、降雨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1.2平常我们主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1.3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子;名医李时珍通过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情况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英国发明家瓦特通过观察烧开水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2.1有时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是不可靠的,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
2.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2.3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常使用的单位是毫升;
为了知道同学们100米的跑步速度,体育老师一般要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4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漏刻和沙漏。
江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骨)、(躯干骨)、(手臂骨)、(腿脚骨)。
3、人的手骨共有(27)块。
4、骨(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人体主要关节有:(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10、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11、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
(1)屈伸: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2)旋转:桡尺关节(前臂)
(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肩关节、颌关节(下巴)、髋关节
12、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3、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15、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6、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17、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8、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19、经常运动的好处有:(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
20、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举重、游泳。
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体操、伸展肢体、游泳。
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羽毛球、自行车、慢跑、游泳。
21、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22、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鱼、虾、肉、蛋类;豆、奶类)。钙含量高的食品有:(豆、奶类)。
23、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
第二单元《养蚕》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风向)。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走得越快。
18、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
20、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2、力有(大小)和(方向)。
3、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
5、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 处)。(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6、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反)。
9、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0、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11、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玩跳跳球)、(撑杆跳高)、(拍球)、(弓箭)等。
12、(地球引力)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13、说明重力普遍存在的例子:树叶总是落到地面、人能安稳地居住在地球上、球扔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
1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16、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17、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大,这种(流线型)的体形有利于克服阻力。
1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变光滑(3)把运动物体的外形做成流线型(4)减轻物体的重量
19、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20、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轴承中的小钢珠、流线型的潜艇和船。
2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
22、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1、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这时,我们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
2、调查的常用形式有:(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
3、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4、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
5、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地推论。
6、在生活中成功预测的事例有:
(1)乌云从天边飘过来,预示着将要有一场雨。
(依据: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冬天往冰冷的玻璃杯里倒热水,杯子可能会爆裂。
(依据:由于受热不均匀,热胀冷缩会导致杯子爆裂。)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山西新兴实验学校小学部 董茂娉
第一单元:
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
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2、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6、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7、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
18、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9、(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0、(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1、(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2、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4、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
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8、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单元:
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
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第五单元:
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五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6、越(光滑 )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9、(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1(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2(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3、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14、(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15、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1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1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