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92612 上传时间:2025-01-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考前梳理应试策略三轮复习结束后,距离高考剩余大约一周多时间,此时考生往往心中烦乱,不知道怎么复习。根据我的观察和教学经验,此时按照翻翻课本,看看笔记,或者依据考试说明及其试卷结构整理思路,梳理知识,平静心情,准备应试是比较好的做法。据此,编辑本文,希望对考前学生的复习起积极的作用。新课程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是: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部分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部分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全卷20题左右,卷阅读题含甲必考题和乙选考题两部分,

2、卷表达,主要是作文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约10分。(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约35分。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乙 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五)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六)写作。1题。60分。第卷阅读部分必考题(45分)(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一则阅读材料。一般3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一般三道题应当有明确分工,如第一道题是关于

3、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或转述的,第二道题是关于文中相关语句含义的理解、分析或评价的,第三道题是关于文章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评价的。但是,阅读题由于受到阅读材料限制比较大,材料决定阅读试题,因而也有变化,如根据段落、内容和议论方法等设计试题,命题比较灵活。1命题要领转述,是对原文语句内容换一种方式表述,是对原文语句进行同义变形的一种做法。转述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变形后语义发生变化,命题做法主要有:对象上张冠李戴,范围上弄错大小,动作上颠倒可能、将然、未然、正然、已然,关系上弄错因果、条件、主动、被动,等等。理解,是对原文概念或语句内容的解释。理解经常出现的错误是解释不当。命题做法主要有:A.

4、代词解释不当,弄错近指、远指、无定指等;B.解释时弄对象、范围、程度、轻重等;C.错误解释抽象、概括的内容,不能将抽象概念变成具体内容,不能将概括的词语解释开来或具体化等;D.将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时出错,如遗漏要点、添加内容等。分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命题做法主要有:A.错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段内层次不清,全文结构混乱;B.错判文章的主旨句、段落中心句、过渡句等;C.弄混文章线索、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等;D.文体特点不清,文章结构不明。评价与推断,评价是对文章思想、行文特

5、点、表达技巧等的判断,推断是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前提或原理所进行的推理、推广、判断或指出相关联的事实。命题做法的主要有:评价不准确或无中生有,整合信息时杂糅基本概念和有关新知关系,推断时对象上张冠李戴,范围上弄错大小,动作上颠倒可能、将然、未然、正然、已然,关系上弄错因果、条件、主动、被动,等等。2答题技巧了解命题做法有利于应试。所以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要做到三点。论述类文章特点通读全文,标好段落,明确各段中心内容,注意过渡与衔接、首尾与照应,初步掌握全文的意思及中心。画出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如可能、将、一些、正在、主要、如果、假如、但是、因此、正是、几乎等,关注论述类文章语言的特点和分

6、寸。阅读试题,明确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到题干或选项与原文语句的对应位置,区分辨别,发现差异,研判正误。技巧有:找:找找原文有没有(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比:选项信息与原文一段或几段内容相关,需要认真比较,不能简单机械地一一对应,如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比较可能性换必然性(说法绝对),将来变成现在(提前实现),将部分说成全部(扩大外延),将结果变成原因(因果颠倒),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有一说三(夸大作用),将未然变成已然等;排除:按照题干要求,按照正确(符合)的或者不正确(不符合)的选项要求,快速把握题干要求的内容范围,排除范围外的选项。二、古代诗文阅读(36

7、分共7题) (一)文言文阅读1.命题要领文言文阅读命题近几年共占19分,其中选择题三道每小题 3分共9分,文言翻译二小道共10分。三道题选择题分别是词语理解、人物特点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理解涉及对实词虚词的理解,一道题,主要有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如:知知道、懂得、了解、主持、管理);古今异义(中国、亲戚、婚姻、指示);通假字(知智);偏义复词(国家、窗户、人物狐狸);虚词的用法,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以及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已、矣、犹、哉。命题方式为对所给解释

8、的判断。人物特点理解是阅读文言文特有的试题,针对性强;词类话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为状语,动词一般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对动、为动等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它词语活用为动词等。特殊句式及用法近来较少直接考,一般体现在文言文翻译当中,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等。人物特点理解是近年来文言文阅读保留的信息筛选试题,一般从文中找出有关传主品德、言行、做法的文言语句以及一些与此无关的文言语句,分组让考生辨认。实质上这类信息筛选试题是对文言文语句的直接感知类试题。判断题最后一道题主要是就原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文言文翻译题一道,1

9、0分。此外,还有文言断句,偶尔有省份考一道题。2.答题技巧首先是通读原文,按传记文章的规律理解文章大意。一般传记文章需要明确文章写了谁,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主要人物为人处事有什么特点,做过哪些事,有什么功绩。如果是一件事,这件事的经过、结果如何,时间地点怎样,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几个等。词语理解要结合原文语境,解释要与原文上下文意思贯通,一般活用词都是词语本义在该文言文中的具体变化,注意紧扣上下文。见实词的理解,将选项给出的解释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古今异义词一般按古代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一字(词)一解,双音节词要区别古今开同异义词。检验方法是把所给含义代入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虚词解释

10、要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注意辨明上下语句的关系。区别实词虚词的方法是语法,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实词,处在状语位置上的虚词。例如“殆不可治”中“殆”是副词,作状语,译为大概、恐怕吧;“百战不殆”中“殆”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危险。人物特点的理解,在细读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排除法较好。重点要排除的是叙述背景的话、旁人赞扬的话和作者评论的话,他们不属于传主的品德、言行、做法。对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试题可以运用代入原文法,对照辨析。将选项解释与原文语句对照,看变化在什么地方,一般错误都比较小,如顺序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关注时间地点、人物性格,关注体现原文中心、文章主旨的语句

11、,关注分析议论的语句。文言文翻译一般要直译,做到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注意其中的实虚关键词语和文言句式,这两方面是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衡量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答题技巧是,先研判分解,如找出译句中的动词,分清主语、谓语宾语等。其次是逐字翻译。按“加”,加语素,如“折颈而死”中“颈”译为“脖子”,“换”,即换说法,如“兔走触株”将“走”换成“跑”,“留”,即保留,如人、物、地、官等名词要保留在译句,“补”,即补全成份,如文言文省略句,翻译时要注意根据上下文补全成份,“调”,即调整词序,如倒装句的翻译,要按现代文语句顺序习惯调整,做到前后照应,关系正确,“删”,即删除,主要

12、针对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如“者”、“也”、“哉”等,“猜”,即猜想,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语句,要根据上下文大胆猜想,合理推断。翻译要注意从原文整体出发,由面到点,力求语句通达,关键词翻译准确。有人总结了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口诀,很管用,不妨记住它。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文言断句表面看来很神秘,实际上操作很简单。先是读,读三遍,靠语感断句,句

13、子读三遍其句法结构自动显现;再运用语法,找动词谓语,按“主谓宾”的方式,把握句子结构;最后综合使用文言文断句标志,如句未语气虚词标志法、句首发语词标志法、特殊句式断句法、谓语动词标志法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命题要领【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练判断,练理解,练表述】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诗眼是最精炼传神,最能表现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字或词); 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理解语句的关键)、形容词和特殊名词(领悟意境,理解意象的关键)的妙用。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14、。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怀人、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联系其人其事; b.整体把握作品;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15、2.答题要领首先能够读懂。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1写什么(人事物景)2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象画面意境情感)3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3.答题要领“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

16、包含的情感内涵。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咏史怀古;c.边塞征战; d.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 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17、”“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的角度:视觉:形、色;听觉:声;状态: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触觉:味。4.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1)表达方式: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

18、,她在丛中笑);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2)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 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 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3)表现手法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只要有想象)虚(写情) 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白描、细描等;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

19、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4.答题方法和步骤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纲举目张。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不要被繁多的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

20、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比较阅读类的解题: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寻求作品的差异性;最后,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5.规范表述:古诗鉴赏表述:

21、【分析所运用的手法,分析所描写的景象,分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所产生的效果。】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意(表层含意)+该字词描述的景象+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词语作用的表述同大阅读。抒情形象的分析的表述: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所

22、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表现手法的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的情感。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该诗的语言特色特色体现及分析表达情感(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1)复习重点高中课本中的名句名篇。范围参考背默总览,注意:千万不能出现错别字,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写字,切勿卖弄。写完后要再读一遍,看有无语意不通之处,如有,则考虑是否写错了字; 文化常识识记要点:名、时、地、评、作。第卷阅读部分选考题(两类阅读题,只选答其一。全国卷

23、25分多选题5分,主观题共 3题20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答题要领:强调三句话(解题意识),一是要有整体意识完整表达。二要要有审题意识。规范答题,三要有文本意识,以文解文(虚实互解,联意互解,对立互解,正反互解)。文学作品的阅读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四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答题时都要往主题上引,依旨会意,依旨答题。 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之中)2.答题五步骤:(现代文阅读通用)第一步: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分析语法结构,确定关键词语,参考尾段),文题往往是行文

24、的线索;第二步:浏览各段首句(标出段落符号),了解全文梗概、观点,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第三步:研读题干,认真审题。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读文本的有力指示。第四步: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有语言特色的,含义深刻的)。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 结构层次(起承转合),把握整体,把握主题;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第五步: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

25、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和“以文解文”原则,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中的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 切忌忽略针对性,张冠李戴,答非所问。(问“思路”,答“主题”;问“特点”,答“方法”;问“作者观点”,答“自己想法”;要求“用一句话”,却用一个词或短语)3.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和思路:写什么(内容主旨)为什么写(目的意图、思想感情)怎样写(表现手法)为何这样写(效果)表述模式(1)回答语句的含义(意)(比喻义、象征义、拟人义,作者心志),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即表层意思(客观事实)

26、;二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或本体与喻体,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分析出深层意。切记: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回答句子的作用。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作用,比如:在开头多为铺垫、引领、烘托、渲染等作用,在文章中间多是过渡、呼应等,在结尾多是点题、深化、升华主题等作用;一是思想内容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或作品的某种中心等。回答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层次里内容(作者情感)与结构上的作用。(3)回答人称的作用。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

27、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如将“它”变为“她”起拟人化的作用,表现作者的情感或心志。)(4)回答描写的作用。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A.再现自然风光。B.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C.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

28、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5)回答修辞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反复:强调了 +加强语气。(6)回答作品中引用大量古人诗句的作用题。增添文学色彩或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文章主

29、旨(7)回答作品最后一段的作用题。照应文题呼应开头深化主旨。(8)回答思想感情题。通过写什么(核心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9)回答写作特点。这类题目侧重感情和语言(物象特征的描绘表达技巧的运用词语使用效果)两个方面。(10)回答鉴赏题。(对转合部分整段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4.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要点(1)散文阅读: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2)小说阅读:小说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

30、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小说阅读解题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分析故事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 分析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

31、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要特别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等较为深层面的意义。 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对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会要求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或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等。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第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第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第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

32、铺垫。分析主题思想: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 第一,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A.设置了悬念。B.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C.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D.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E.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第三,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33、; 第四,注意小说写实(人物的矛盾冲突)与写虚(升华主题)的关系。分析小说的语言。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3)戏剧阅读:设题点:通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语言,即对话和独白。A.分析戏剧冲突(原因,性质及与人物塑造的关系),戏剧冲突方式:人物的性格冲突(外部冲突),例如雷雨(节选);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例如窦娥冤(节选);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冲突,例如茶馆。B.揣摩戏剧语言(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阅读专题【考点精析】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

34、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一考点要注意“筛选并整合文章的信息”,也要以文本的“ 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为突破口。 (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2.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

35、记的第一特征,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传记的阅读要求: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 +文本的材料+总结)(二)新闻阅

36、读专题【考点精析】1.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2.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3.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4.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5.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新闻:是指生活中新发生或新发现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的报道而为大众所听闻了解的事实,具有内容的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2.新闻的眼睛标题。要求:醒目、吸引人,第一时间传达出最重要的信息。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3.新闻导语的作用:(1)概括新闻要点

37、,揭示新闻主题;(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访谈阅读专题1.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2.访谈的基本特征: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3.阅读访谈关键: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四)调查报告阅读专题1.调查报告的定义: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

38、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2.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1)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

39、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3)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

40、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五)科普文阅读专题1.科普类应用文主要是指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而形成的应用文体。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科技小品、科技常识等。这类应用文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有些还具有艺术性的特点。2.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1)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内容具有科学性 );(2)再将科普文章作为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文笔具有生动性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要领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虽然在写法上可以综合多种表现手法,但它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

41、大的比重。诸多事情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因此,这里面就有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究与阐发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察。“鉴赏评价”层级中的“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层级中的“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提出“见解”。3.在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上做文章。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鉴赏评价,抑或是探究,都强调贴近

42、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阅读与解题时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萃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第卷表达(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主观题两道,共 11分)(一)语言基础知识题(全国卷设3小题,每小题3分)设题范围:字音、字形、近义词、同音字的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语句的连贯、标点符号的使用等。 对这3道小题来说,考生要相

43、信第一感觉、珍惜第一判断,在做修改时务必慎重1.字音:常用的多音字、形声字、单音字(1)掌握“音随意转”的方法,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假、模)。(2)注意语体(口语、书面语,如“薄”)、词性(“丧”名次动词音调不同)、语意(如:供,表提供、供给、供应时读 gng,)和特殊读音(如:句读、委蛇、拾级而登)。 (3)善用排除法。不认识的字凭语感,或根据字意与拼音结合在一起推敲。特别注意多音字(语意不同,读音不同,最好根据语意辨别读音,较为生疏的往往是正确的,如采ci邑),音近字的比较,对于一些不常见字要认真比较,最好采取排除法。2.字形:常用的同音音近字、同音义近字、音形都近字、形近

44、字。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不熟悉的字,先将词的表面意思弄清楚,再比较词中每个字的意思与词的整体意思是否和谐、一致。注意形近字的比较。答题方法:A.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残无人道惨 ,妄费心机枉)B.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锁琐 碎,急躁燥,众口烁铄 金,提心掉吊胆)C.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穿 川流不息、绿树成茵荫、齿浃 颊留香)D.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

45、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陷井 阱,脉膊搏)3.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辨析突破点:从词义突破(例:终止、中止);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驱除);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实行、施行)。(1)实词:注意感情、态度、语体色彩。注意理性意义(词义的侧重点,轻与重、范围的不同)。语法功能(词性不同,搭配习惯差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2)虚词关联词: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结构关系

46、和成对成套的特点。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作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在关系上保持一致。注意采用排除法。4.成语、熟语的使用A.成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化石”,其释义更多保留了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痕迹,其考查点、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关键字决定关键义(“功败垂成”中,“垂”的词义是“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褒义和贬义辨析、具有特定的描述对象

47、(拍手称快),望文生义(“文不加点”意思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古汉语文化背景所决定的特殊含义(“无出其右”,意思是“没有人能超过他”,含褒义)。常见的诗意哦能个错误类型: 感情失当褒贬误用(叹为观止、处心积虑);搭配不当,修饰失当(与光明失之交臂),语意重复(感到爱莫能助、被人贻笑大方、全身遍体鳞伤),语法错误、功能混乱(栩栩如生地看到、逼得穷途末路); 不合逻辑、不合语境,词义不当(首当其冲);形近、义近误用(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错用对象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石破天惊);轻重失度(日理万机);(7)望文生义(付之一笑、不刊之论、万人空巷、危言危行);(8

48、)敬谦误用(破镜重圆、鼎力相助、抛砖引玉)。B.答题方法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范围,搭配的对象, 尤其是发生变化的词语(美轮美奂、感同身受、空穴来风);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在总结一条陌生的成语释义时,只要在成语旁标上表示“褒贬、对象”等内容的短语,寥寥几个字,即可以“安全”定位了。 成语应先看本身的语义,再看语境意义,最后看色彩。5.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